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要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大量增加了几何教学的内容。针对这一领域的变化,如何更科学地实施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体会。
一、积累空间感觉和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发展来源于空间感觉和经验的积累,这也是为以后学生继续学习复杂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奠定基础。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性的几何知识,尤其是有清晰而丰富的空间观念。例如平面几何中的添加辅助线,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没有早期的这种空间感觉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影响学生空间观念的顺利建立。
二、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小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我国的心理学家曾对儿童几何方面的发展作了分析,儿童是先认识一个笼统的三维空间、整体,再分别认识其中的二维、一维空间,或者部分;在已经获得了有关概念时,再理解在构成上部分到整体,由一维到二维、三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在高一级认知水平上的逆转。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箱,先让学生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再让学生从长方体纸箱的正面、上面、侧面、后面分别观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最多看到了几个面,最少能看到几个面,由整体到部分进行活动和交流。为了成功实施高一级认知水平上的逆转,我还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我给学生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的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依托活动和交流,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活动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准备了长短不同的五根小棒,先让学生任意取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能围成三角形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然后,我让学生把这两类三角形填入表格并分类,记下每根小棒的长度,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有理论上的上升,真正把握了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首先根据生活、生活实践的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又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的应该属于直观几何,就是要通过他们自己的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某些特性,积累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样,可以为今后升入中学逐步学习论证几何作好准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没有直接使用演示教具进行公式推导,而是让学生回想以前求梯形的面积时是怎样做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在学生自己剪拼时,有的学生把圆等分成四份,有的学生把圆剪去四边留下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则无从下手,只有少数学生能沿着半径把圆剪成八等份再拼。我让这几个成功的学生剪拼给大家看,并请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思考的,然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虽然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教材上的方法,但是他们都参与了探索、实践、讨论和验证的过程,成功和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同样有益的学习经历,失败了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思维方法。这个数学活动,既渗透了面积守恒的观念,又渗透了拼搭中想等边的理解,这些拼配对以后学习对称、旋转、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一个经验的积累。多次经历这种数学活动和探索过程,综合就会产生集聚效应,生成突变,渗透能使认识达到透彻和深入。
只有在思想和观念上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知特点,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辨别得失、正误。才能更好地组织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
一、积累空间感觉和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发展来源于空间感觉和经验的积累,这也是为以后学生继续学习复杂的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奠定基础。中学阶段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性的几何知识,尤其是有清晰而丰富的空间观念。例如平面几何中的添加辅助线,非常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对图形的切拼构造能力和图形的对称,旋转和平移的几何变换能力。学生要学习和掌握这些复杂的几何知识,需要丰富的空间观念。这种能力一方面当然主要是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生成的,但另一方面也要依赖于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的经验、感觉的积累。如果没有早期的这种空间感觉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而影响学生空间观念的顺利建立。
二、顺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小学生空间思维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我国的心理学家曾对儿童几何方面的发展作了分析,儿童是先认识一个笼统的三维空间、整体,再分别认识其中的二维、一维空间,或者部分;在已经获得了有关概念时,再理解在构成上部分到整体,由一维到二维、三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在高一级认知水平上的逆转。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顺应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箱,先让学生说说,从自己的位置看到了几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再让学生从长方体纸箱的正面、上面、侧面、后面分别观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形状的,最多看到了几个面,最少能看到几个面,由整体到部分进行活动和交流。为了成功实施高一级认知水平上的逆转,我还设计了一些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我给学生呈现从不同方位观察一个立体图形所得到的三个平面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已有的图形的表象,不断的在头脑中对这些表象进行组合和调整,最后再通过拼摆进行验证,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依托活动和交流,进行空间与图形的教学
活动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只有在活动中,学生真正经历操作、观察、思考、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准备了长短不同的五根小棒,先让学生任意取三根围一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到有些是能围成三角形的,有些是围不成的,同时使学生产生一种空间直觉,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小于最长边是围不成三角形的,当两条较短的边合起来大于最长边是可以围成的。然后,我让学生把这两类三角形填入表格并分类,记下每根小棒的长度,然后进行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既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又有理论上的上升,真正把握了几何空间特征和性质的实质。
四、创造条件,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索过程,是难能可贵的。人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首先根据生活、生活实践的经验,依靠直觉观察、反复实验而形成的,不是靠后来人们整理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小学生的思维又正处在由直观表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还相当于人类早期认识几何的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的应该属于直观几何,就是要通过他们自己的拼拼摆摆、折折叠叠、量量画画等实际操作,认识图形的某些特性,积累一定的空间观念。这样,可以为今后升入中学逐步学习论证几何作好准备。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没有直接使用演示教具进行公式推导,而是让学生回想以前求梯形的面积时是怎样做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把圆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在学生自己剪拼时,有的学生把圆等分成四份,有的学生把圆剪去四边留下一个正方形,有的学生则无从下手,只有少数学生能沿着半径把圆剪成八等份再拼。我让这几个成功的学生剪拼给大家看,并请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思考的,然后,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虽然多数学生没有想出教材上的方法,但是他们都参与了探索、实践、讨论和验证的过程,成功和失败对学生来说都是同样有益的学习经历,失败了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和思维方法。这个数学活动,既渗透了面积守恒的观念,又渗透了拼搭中想等边的理解,这些拼配对以后学习对称、旋转、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一个经验的积累。多次经历这种数学活动和探索过程,综合就会产生集聚效应,生成突变,渗透能使认识达到透彻和深入。
只有在思想和观念上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有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解学生空间观念形成的认知特点,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辨别得失、正误。才能更好地组织小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真正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
- 【发布时间】2019/3/11 10:56:26
- 【点击频次】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