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策略点滴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了近80首古诗词,可见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基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积累,指导诵读;重视教法,理解词句;用好插图,理解诗意。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词教学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涵泳、体味诗词蕴含的情感。然而,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沿袭“揭题→教师逐字讲解→教师逐句串讲→总结思想→背诵→结课”的模式,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意蕴丰富的千古佳句,破坏了古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美感,致使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寡淡无趣,让学生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古诗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为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关注积累,重视诵读
在教学中,遇到好诗名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积累下来,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同时,加强学生诗文名句的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应收集打印“古典佳句”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很有道理。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会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古诗这种文学形式,很多内涵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子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子为三个音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七言句子为四个音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3.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让学生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二、讲究教法,深究词句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标题的一个“行”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1.抓诗题:一些古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如:《春夜喜雨》的教学。“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喜”字,使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春夜喜雨”,学生在读诗题时就可以直接触摸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的情感。诗中的一个“好”字,与诗题中的“喜”字遥遥相对,让学生更深的品味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妙。在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出示题目,并告知学生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几句。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住“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然后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2.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可以理解身处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因而也就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了。
3.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下转第80页)(上接第81页)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送别的辛渐到底是何人呢?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景色明丽洁静,一番新气象。抓住诗中的这些词语,便可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
4.抓诗句:一首诗中,往往会有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抓住了重点句子,全诗理解起来便会轻熟路。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用好插图,理解诗意
古诗中的插图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容紧密联系。一幅幅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能够起到装饰课文教材的作用,它还有辅助教学教学的功效。喜欢画画是小学生的本性,抓住这一特性,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插图资源。教学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友人,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古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李白,无一不彰显着汉字的魅力,无一不显示着古人的智慧,放在小学阶段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竞文. 小学中段古诗对话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李瑞昌.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策略[N]. 发展导报,2017-11-07(043).
[3]耿辉.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222-223.
[4]吴毓婕.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7(04):84.
[5]王晔.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90.
[6]于海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90.
[7]白娟.关于小学语文中古诗教学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5(21):55.
[8]苗静.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电子制作,2015(07):174.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词教学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涵泳、体味诗词蕴含的情感。然而,稍微留心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当前的古诗词教学大多沿袭“揭题→教师逐字讲解→教师逐句串讲→总结思想→背诵→结课”的模式,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意蕴丰富的千古佳句,破坏了古诗词本身所蕴涵的美感,致使教学变得索然无味、寡淡无趣,让学生失去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古诗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些古诗多为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好这部分内容,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关注积累,重视诵读
在教学中,遇到好诗名句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积累下来,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同时,加强学生诗文名句的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应收集打印“古典佳句”给学生,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很有道理。古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会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朗读及朗读方法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古诗这种文学形式,很多内涵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
1.做好朗读指导,使朗读有的放矢。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诵读教学中,训练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节奏形式。如:四言句子为两个音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五言句子为三个音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七言句子为四个音节:“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等。
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把朗读技巧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景,诗中情相融,与诗中人相通,体会到当时写诗词时的心情、情境,与作者产生共鸣,使他们准确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3.发动学生进行朗读表演。让学生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诗词,参加古诗词诵读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财富。
二、讲究教法,深究词句
在诗歌阅读中,我们触目所及的首先是诗题,诗题往往体现了一首诗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趣、手法等。如杜牧《山行》,表明作者是山中行走所见之景,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标题的一个“行”和正文相互照应,更是意趣横生,亲切自然。读诗时,一定要细品标题,把诗歌标题中隐含的信息了然于胸,切不可绕道而行,舍近求远。要进一步领会诗的大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诗句。在一首诗中,往往会因几个陌生的字词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词而影响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就要注意抓住那些关键的字词,予以点拨指导,启发学生去领会全诗大意。
1.抓诗题:一些古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写的什么内容。如:《春夜喜雨》的教学。“夜”字,点出雨来的时间;“喜”字,使诗中表达的感情呼之欲出。“春夜喜雨”,学生在读诗题时就可以直接触摸诗人的内心,感悟诗人的情感。诗中的一个“好”字,与诗题中的“喜”字遥遥相对,让学生更深的品味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之妙。在上这一课时,我直接出示题目,并告知学生课文只是节选了其中的几句。然后以“喜”字为切入点,抓住“好”字来理解诗句:诗人喜从何来?在此基础上创设一种情景:温暖的春天终于来了,柔和的春雨在静夜里悄悄地洒落。这春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了春雨的“好”。然后再加以引导和渲染,于是学生调动自己头脑中的相似经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一个活生生的诗人形象站在了面前,学生感受到了诗人对这场春雨的喜悦,并且也被这种喜悦所感染。
2.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可以理解身处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因而也就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形单影只的寂寞了。
3.抓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下转第80页)(上接第81页)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送别的辛渐到底是何人呢?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景色明丽洁静,一番新气象。抓住诗中的这些词语,便可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
4.抓诗句:一首诗中,往往会有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抓住了重点句子,全诗理解起来便会轻熟路。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用好插图,理解诗意
古诗中的插图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容紧密联系。一幅幅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插图不仅能够起到装饰课文教材的作用,它还有辅助教学教学的功效。喜欢画画是小学生的本性,抓住这一特性,在低段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材中插图的作用,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学图文并茂,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插图资源。教学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友人,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古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李白,无一不彰显着汉字的魅力,无一不显示着古人的智慧,放在小学阶段来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该好好利用,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张竞文. 小学中段古诗对话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2]李瑞昌. 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策略[N]. 发展导报,2017-11-07(043).
[3]耿辉.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5):222-223.
[4]吴毓婕.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7(04):84.
[5]王晔.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S1):190.
[6]于海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36):90.
[7]白娟.关于小学语文中古诗教学的探讨[J].内蒙古教育,2015(21):55.
[8]苗静.谈小学语文中的古诗教学[J].电子制作,2015(07):174.
- 【发布时间】2019/3/11 11:02:18
- 【点击频次】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