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三都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之课外阅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通过分析三都地区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实际困难,尝试从增加课外阅读作为切入点分析提高水族聚居区语文教学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以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为分析点,探析该地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动态,为提高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供参考性资料。
【关键词】 三都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一、导言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我国水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交通闭塞,位置偏僻的诸多原因,相对其他发达地区来说,这里的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基础层次,水族地区崇山峻岭,加上这里的第一语言是水语而不是汉语,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阻碍和困难,如何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语言、文学上的隔阂,是水族地区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才能缩短水族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二、水族地区小学课外阅读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加上水族地区很多学生在进校之前根本不会讲汉语,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上的困难,语言的障碍,是局限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就显得极为重要。运用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融贯语言之间的差距,但缺乏阅读,仍然让本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如何培养水族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显得极为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成名的作家和学者,年少时代,无不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想仅靠课堂上的那几本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课进行外阅读成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必须途径。但水族地区的课外阅读,具有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水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水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异样丰富并具有它的唯一性。但这里的汉文化相对落后,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导上,必须顾及到水族学生客观存在的风俗习惯和心理接受特征,选择以汉语来描写水族地区风物的文学作品就成了水族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首要要求,因为这类作品最能契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同时因为这类作品是用汉语来写作的,因此阅读此类作品对水族地区小学生具有两大益处:第一,描写他们身边的事物的作品,能够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水族地区的风物人情,汉文的字面表达,是这类作品的主要特征,阅读此类作品可以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文化的隔阂,能使水族文化和汉文化在学生心中得到贯通和糅合,相互促进,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也学习到了汉语文学的表达美学,从而从源头上达到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水族地区小学课外阅读典型事例分析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老师对书籍的选择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在选择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隔阂时,不光要选择描写水族地区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要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力求找到体现水族民族风情,又能给人心带来美好与积极力量的文学作品,现载录潘鹤描写三都风物的散文体小说《飞来的岛黛瓦》之片段为例,如下:
金黄的稻子,都归到谷仓来。
玲珑寨秋收过后,人们都带着喜悦的心情迎接端节的到来,端节是山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寨老说,端节依据水族典籍按水历来过。奶奶又说端节是辞旧迎新、怀念岛黛瓦、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日子。
我和梨花都不太懂,就是一心只盼望她早日到来。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奶奶又说:端节,从头至尾长达49天,延时最长。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七批,上一批次和下一批次中间间隔十二天,我们玲珑寨归属地四批。这是奶奶第三次说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成群结队地去逃荒,先后来经过很多地方,可搬到哪里都不能居住。人们正在发愁的时候,天上飞来了一群岛黛瓦。大家想,岛黛瓦肯定是来给我们带路的,就跟着它走了。岛黛瓦顺着大河向上飞,水族人也就随着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游搬家,最终来到这青山盘旋绿水环绕的地方,这里泉水叮咚,常年流淌不息,又有宽阔的坝子,人们就先后居住下来,岛黛瓦给人们带来各种谷物的种子,人们就仿照着它的羽毛,绣成多姿的马尾绣,那群可爱的岛黛瓦陪着大家过了一天又一天,看到水族民众安居乐业后,就在秋收过后的一个亥日飞走了。
人们为了感谢它,就分批过端,来怀念岛黛瓦的恩情。
端节来临的前一天,我和梨花认认真真清洗了家里的具器用皿,木头哥还把铜鼓和木鼓吊起来。
铜鼓声响了,整个玲珑寨都处在无限喜悦的节日气氛中。
这一天,玲珑寨家家户户都在开塘捉鱼。木头哥抓了一篓活鲤鱼吊在水中,奶奶将择好的韭菜和栗仁洗净,再塞到鱼腹中炖煮,这就是异样可口的“鱼包韭菜”,祭祀之后便可食用了,一家人都在虔诚地等待祭祀的到来。我们将铜鼓、糯谷米粑、衣着首饰及农具陈列在祭桌上,燃上香和纸,亲爱的奶奶就上前祷告祖先和岛黛瓦,让他们保佑我们过上好日子,往后依旧靠勤劳去开拓幸福。
祭祀完毕,我和梨花,穿着镶有马尾绣的华裳,跟一样身着盛装的伙伴们,在收割过后的田野里尽情地玩耍,远处是山,近处是静静流淌的河水,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温柔和美好。
…………”
小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一些明确性的要求。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书读多了,肚子有货,才能形成底蕴和积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描写水族的文学作品毕竟有限,经典型的文章更是十分稀缺,在再打通水族和汉族语言隔阂之后,还应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外的一些经典文学巨著都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阅读,使他们从语言大师那里获取美感,吸收到文学养料,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的思维习惯,奠定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厚重的人文底蕴。
介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单一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作为有眼光和独特视觉的教师,不光传授给学生知识,还会给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能力,而阅读就是一个人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底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好的书籍,通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形成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孕育思想,形成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厚的可能性土壤。“蚕食桑叶,才能吐丝。”人不阅读,怎么能够孕育哲思。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些饱含哲理的话语,正是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的中肯之言。
四、小结
总之,在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水族地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固然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但毋庸置言的是前提条件必须是先要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族文话之间的隔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才能缩短水族地区和其他发到地区在语文教学上的现实差距。
参考文献:
[1]潘鹤著,《韶华倾负》,中国文联出版社[M].2012年6月第一版。
[2]周美玲,《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J]. 科技资讯. 2009。
[3]白翠芝,《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
【关键词】 三都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
一、导言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是我国水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交通闭塞,位置偏僻的诸多原因,相对其他发达地区来说,这里的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尤其是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基础层次,水族地区崇山峻岭,加上这里的第一语言是水语而不是汉语,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阻碍和困难,如何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族文化,在语言、文学上的隔阂,是水族地区语文教学发展的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才能缩短水族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
二、水族地区小学课外阅读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加上水族地区很多学生在进校之前根本不会讲汉语,导致了他们在学习特别是语文学习上的困难,语言的障碍,是局限水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就显得极为重要。运用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融贯语言之间的差距,但缺乏阅读,仍然让本地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低下,如何培养水族地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显得极为重要。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很多成名的作家和学者,年少时代,无不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由于社会环境的差异性,想仅靠课堂上的那几本教科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痴人说梦,因此课进行外阅读成了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必须途径。但水族地区的课外阅读,具有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水族悠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水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资源异样丰富并具有它的唯一性。但这里的汉文化相对落后,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导上,必须顾及到水族学生客观存在的风俗习惯和心理接受特征,选择以汉语来描写水族地区风物的文学作品就成了水族地区小学生课外阅读首要要求,因为这类作品最能契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同时因为这类作品是用汉语来写作的,因此阅读此类作品对水族地区小学生具有两大益处:第一,描写他们身边的事物的作品,能够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增加他们文化的认同感。第二,水族地区的风物人情,汉文的字面表达,是这类作品的主要特征,阅读此类作品可以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文化的隔阂,能使水族文化和汉文化在学生心中得到贯通和糅合,相互促进,既传承了民族文化,也学习到了汉语文学的表达美学,从而从源头上达到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水族地区小学课外阅读典型事例分析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老师对书籍的选择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在选择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隔阂时,不光要选择描写水族地区的文学作品,而且还要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力求找到体现水族民族风情,又能给人心带来美好与积极力量的文学作品,现载录潘鹤描写三都风物的散文体小说《飞来的岛黛瓦》之片段为例,如下:
金黄的稻子,都归到谷仓来。
玲珑寨秋收过后,人们都带着喜悦的心情迎接端节的到来,端节是山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寨老说,端节依据水族典籍按水历来过。奶奶又说端节是辞旧迎新、怀念岛黛瓦、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日子。
我和梨花都不太懂,就是一心只盼望她早日到来。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奶奶又说:端节,从头至尾长达49天,延时最长。每逢亥日,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七批,上一批次和下一批次中间间隔十二天,我们玲珑寨归属地四批。这是奶奶第三次说了,其实我早就知道了。
相传,在很古的时候,水族人背着铜鼓,扛着锄头犁耙成群结队地去逃荒,先后来经过很多地方,可搬到哪里都不能居住。人们正在发愁的时候,天上飞来了一群岛黛瓦。大家想,岛黛瓦肯定是来给我们带路的,就跟着它走了。岛黛瓦顺着大河向上飞,水族人也就随着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游搬家,最终来到这青山盘旋绿水环绕的地方,这里泉水叮咚,常年流淌不息,又有宽阔的坝子,人们就先后居住下来,岛黛瓦给人们带来各种谷物的种子,人们就仿照着它的羽毛,绣成多姿的马尾绣,那群可爱的岛黛瓦陪着大家过了一天又一天,看到水族民众安居乐业后,就在秋收过后的一个亥日飞走了。
人们为了感谢它,就分批过端,来怀念岛黛瓦的恩情。
端节来临的前一天,我和梨花认认真真清洗了家里的具器用皿,木头哥还把铜鼓和木鼓吊起来。
铜鼓声响了,整个玲珑寨都处在无限喜悦的节日气氛中。
这一天,玲珑寨家家户户都在开塘捉鱼。木头哥抓了一篓活鲤鱼吊在水中,奶奶将择好的韭菜和栗仁洗净,再塞到鱼腹中炖煮,这就是异样可口的“鱼包韭菜”,祭祀之后便可食用了,一家人都在虔诚地等待祭祀的到来。我们将铜鼓、糯谷米粑、衣着首饰及农具陈列在祭桌上,燃上香和纸,亲爱的奶奶就上前祷告祖先和岛黛瓦,让他们保佑我们过上好日子,往后依旧靠勤劳去开拓幸福。
祭祀完毕,我和梨花,穿着镶有马尾绣的华裳,跟一样身着盛装的伙伴们,在收割过后的田野里尽情地玩耍,远处是山,近处是静静流淌的河水,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温柔和美好。
…………”
小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和文化的积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做了一些明确性的要求。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倡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卷有益,书读多了,肚子有货,才能形成底蕴和积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描写水族的文学作品毕竟有限,经典型的文章更是十分稀缺,在再打通水族和汉族语言隔阂之后,还应该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外的一些经典文学巨著都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去尝试阅读,使他们从语言大师那里获取美感,吸收到文学养料,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他们的思维习惯,奠定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厚重的人文底蕴。
介绍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老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单一的。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作为有眼光和独特视觉的教师,不光传授给学生知识,还会给学生传授学习知识的能力,而阅读就是一个人能够不断充实自己的底蕴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好的书籍,通过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形成学生的知识积淀,为学生孕育思想,形成创造性思维提供了丰厚的可能性土壤。“蚕食桑叶,才能吐丝。”人不阅读,怎么能够孕育哲思。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些饱含哲理的话语,正是我们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的中肯之言。
四、小结
总之,在教育水平相对滞后的水族地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固然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创新,但毋庸置言的是前提条件必须是先要打通水族文化和汉族文话之间的隔阂,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广泛的阅读训练,才能缩短水族地区和其他发到地区在语文教学上的现实差距。
参考文献:
[1]潘鹤著,《韶华倾负》,中国文联出版社[M].2012年6月第一版。
[2]周美玲,《议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方式》[J]. 科技资讯. 2009。
[3]白翠芝,《如何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
- 【发布时间】2019/3/11 11:02:31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