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索

 

【作者】 韩淑青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实践教学活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有效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能力等基本语文素养,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以便带动整体发展,做到统筹兼顾。
  1.正视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
  1.1 知识积累型。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大多是在低年级的学生中间开展。其形式表现为对词语的归纳积累、对名人名言的分类收集、对古代诗词的分类整理等等。一般是老师在周末把任务布置下来,学生周一把作业交上。一张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学生精心收集的资料。学生把任务完成后还是一无所获,这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实践的意义。
  1.2 实践活动型。这种活动大多以学生到课外开展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测量一个池塘的长度,到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到野外辨认书中出现的农作物,调查某种商品在本地的销售情况等等都成了一时时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形式上看,这种实践活动很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活动要求。那么,这种看起来很地道的综合实践活动效果如何呢?我们仅就上面两种形式的活动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白了:?
  某教师利用星期天,组织一个班的学生到大街上去找店面招牌上的错别字。学生的兴趣很高,三三两两一起跑遍了城市的大部分街道,找到了几个错别字或是书写不规范的汉字。那么,我们要问的是,教师设计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不是让学生注意常见的错别字?浪费那么长的时间,而且还冒着可能出交通事故的危险,就是为了找那么几个错别字,值得吗?如果我们给学生做一张常见的错别字练习,是不是能达到上述综合实践的目的?如果能,那么我们的那种综合实践活动除了形式上的活动外,还有开展的必要吗?从实际效果上看,那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学生做一张错别字练习的效果是没办法比较的。
  1.3 课题研究型。这一段时间,看了不少老师的课题研究型的案例。如一位老师研究苏轼专题,真是让人拍案叫绝。短短的半个月时间,学生把苏轼的作品研究如此精透,从作品的风格到作品的内容,从作品的背景到作者的生平等,几乎囊括了一个专门研究苏轼的学者所要涉及的内容。然后学生就能写出深有体会的赏析文章。看完这样的专题,我真的很佩服这位老师麾下的学生语文素养,也感叹老师的精心设计。也模仿他的做法,但学生好像连苏轼的一些文章都看不懂,还谈什么研究啊!再看学生写的赏析文章,除了几篇在网上下载的,就没有一篇像样的了。
  2.初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2.1 体验。学生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文化的体验过程。人作为主体,吸收人类文化并非等于学习文化,只有当人类文化内化为个体文化时,才完成了文化的学习。但是学习文化并非是为了学习,最终是为了运用文化,也就是说最终要将个体文化外化,用于解决社会问题,能够解决问题,文化学习才算最终成功。语文活动课以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为构成要素,探究、交往、创造、即时反馈、及时检验,表现在现实的或模拟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同时也将静态的种族文化“活化”,并利用种种活动方式实现文化体现。因此,活动课最易于学生体验成功。
  2.2 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表现在七个方面:(1)对学生学习感官的全方位开放。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2)学习空间的开放,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学生学习的空间。空间组合结合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3)学习时间的开放,不以40分钟为限。(4)学习目标的开放,不以知识为唯一目标。(5)教学评价的开放,不追求唯一目标的实现。(6)教学内容的开放,来源学科、社会、活动本身。(7)教学方式的开放,多种活动方式综合展开。
  2.3 整合。语文活动课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得益于其体验和开放的特征,有效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结果诸方面的整合。在目标上,很难将一次活动课的目标明确界定在某一具体方面,不同学生都有不同收获,这些收获既有显性的,又有隐性的。在内容上,语文活动课涉及多学科知识,若加以综合运用,则可以有效解决学科课程割裂整体知识的问题,还可以发现诸多学科知识以外的新信息。在方式上,根据活动内容需要,学生可以灵活选择或整合多种活动方式,并不断地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在结果上,同一项活动,可能有多种结果,而且结果表达的方式可能是多元的。
  2.4 自主。语文活动课不仅强调“做中学”和活动作业,而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体现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语文活动课强调研究“什么样的活动最能促进人的发展”,这种活动至少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或主体的实践活动、或探索性的活动。与学科课程相比,语文活动课容易满足这三方面活动的要求。在语文活动课实施过程中,发展是学生的主体性行为特征,学生通过活动不断选择并不断建构有价值的知识,同时通过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自主发展。
  3.上好语文活动课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
  三是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语文活动课无疑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具体形象,活泼有趣,让形式喜闻乐见,学得轻松愉快,但决不能因此片面追求活动形式的趣味性、生动性,而忽略切实有效地指导形式进行扎实的语文学习,热闹有余,实效不足。活动课必须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案,使活动课既有声有色,又实实在在,每个学生既乐意参加,又都各有收获。
  • 【发布时间】2019/4/8 11:00:29
  • 【点击频次】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