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具备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写出此文,愿“抛砖引玉”,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创新活动必须是思维形式。在数学中,答案是独特的,但它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它有两种、三种或多种方式,甚至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和否定答案,使学生懂得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多、新、奇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学习工具,设计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1.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2.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硬币的两边夹着两个三角形的直角,可以得到直径的长度。三角形两边的两个接触线与线段的直径是同一个线段,然后中心是圆的中心。
3.沿着硬币画一圈,把它剪成一个圆,然后对折起来,不但能找出它的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
4.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画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然后画出直径,量出长度。
由此可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弊端,让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接受知识、不断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目的在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疑问、解决新问题。
“学会”是“会学”知识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知识的创造。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只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现问题,不拘泥于教材,敢于提出问题。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地“学。
三、融入生活,培养创新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注意循循诱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根据学生年纪小的特点,大胆地抛开课本中的主题图,干脆让学生把班里的同学按不同的要求分一分,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创新热情。在教学中,他们有的说:“按男、女来分”;有的说:“按高、矮来分”;有的说:“按胖、瘦来分”;有的说:“按年龄来分”;有的说:“按穿校服和穿其它衣服来分”等等。在我积极地诱导下,学生们自己探究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一些分法是始料不到。像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性思维在交流探索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做到八个“会”: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做出假设;会观察;会实验;会思考;会讨论;会想象。
四、操作实验,培养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灵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操作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学过的图形面积(如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抓住新旧知识作对比,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其次,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这样能激发思维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教师应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对培养他们的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教学中,我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进行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进行自编题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题目和计算方法,有的说“7+5”,有的说“16-9”,并说出计算方法,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让他们勇于创新。例如,在一些游戏中,计算接龙和自编题目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找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使他们获得成功和快乐。
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的教育行为,融入到学生之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建立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下展现自己,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如果你在课堂上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就更喜欢你了”。这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老师已把自己当成知心朋友了,由此建立的师生关系会更平等、更和谐。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创新。
总之,教学中,我始终遵循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将“锁匙”教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解放学生,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的课堂气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的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于广红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2]王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江总书记曾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新世纪教师的职责。怎样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多角度的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对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创新活动必须是思维形式。在数学中,答案是独特的,但它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它有两种、三种或多种方式,甚至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和否定答案,使学生懂得如何打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多、新、奇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课堂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给你一个硬币,请你找出它的圆心,画出它的直径,量出直径的长度。为了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我启发学生自己选择多种学习工具,设计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好。
1.用直尺测量,最长的一段就是它的直径,直径的中心就是圆心。
2.把硬币放在直尺的边沿,硬币的两边夹着两个三角形的直角,可以得到直径的长度。三角形两边的两个接触线与线段的直径是同一个线段,然后中心是圆的中心。
3.沿着硬币画一圈,把它剪成一个圆,然后对折起来,不但能找出它的直径,又能找到它的圆心,用尺子可以量出直径的长度。
4.在硬币外面画一个正方形,画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然后画出直径,量出长度。
由此可见,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弊端,让学生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创新意识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不断接受知识、不断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目的在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疑问、解决新问题。
“学会”是“会学”知识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知识的创造。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只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现问题,不拘泥于教材,敢于提出问题。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的“学”变成主动地“学。
三、融入生活,培养创新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把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注意循循诱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分类》时,我根据学生年纪小的特点,大胆地抛开课本中的主题图,干脆让学生把班里的同学按不同的要求分一分,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诱发他们创新热情。在教学中,他们有的说:“按男、女来分”;有的说:“按高、矮来分”;有的说:“按胖、瘦来分”;有的说:“按年龄来分”;有的说:“按穿校服和穿其它衣服来分”等等。在我积极地诱导下,学生们自己探究出了许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有一些分法是始料不到。像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性思维在交流探索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收到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做到八个“会”:会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会做出假设;会观察;会实验;会思考;会讨论;会想象。
四、操作实验,培养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手脑并用时,大脑的创造性有关区域受到刺激而活跃起来,手使脑的功能得到发展,变得聪明,脑使手的技能得到训练,变得灵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手是脑的老师”。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操作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在动手操作中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首先,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学过的图形面积(如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抓住新旧知识作对比,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其次,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启发,这样能激发思维的共鸣,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创设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创新的愉悦
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教师应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对培养他们的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教学中,我总是要设法为学生安排“成功”的机会,体会到创新的愉悦。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进行练习时,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进行自编题目,学生们都争先恐后的讲出自己的题目和计算方法,有的说“7+5”,有的说“16-9”,并说出计算方法,情绪高涨,气氛活跃,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创新的快乐,让他们勇于创新。例如,在一些游戏中,计算接龙和自编题目活动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找到生活和数学的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使他们获得成功和快乐。
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它将对教学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创造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要用热爱、平等、尊重和民主的教育行为,融入到学生之中,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充分开发,建立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情境下展现自己,实现个性潜能的发挥,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如果你在课堂上能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就更喜欢你了”。这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老师已把自己当成知心朋友了,由此建立的师生关系会更平等、更和谐。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创新。
总之,教学中,我始终遵循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将“锁匙”教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解放学生,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一个适合学生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的课堂气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胆的尝试,勇于探索,用自己的智慧,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于广红 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2]王华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1)
- 【发布时间】2019/4/8 11:28:54
- 【点击频次】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