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
【正文】 近年来,虽然新课改许多理念已经渗透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但课堂教学中讲授多、问答多、语言实践少,自主阅读感悟少等高耗低效现象依然比较突出。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它走出低谷达到高效,是我们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之一。现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情感等因素入手对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化现象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对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低效化现象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不明。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目标不明,不少的教师在上课时只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方法、过程目标,完全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
(二)重“说”,轻“听”。
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说的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教师没让发言,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发言,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由此造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会听”的益处,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听的训练”当做一项常规训练来抓,要求学生:(1)仔细地听,包括教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做到边听边想;(2)耐心地听,当同学的回答有错时,也应等他把话说完后再指出,做到边听边驳;(3)虚心地听,当别人提出异议时,要虚心听取意见,做到边听边修正;(4)辩证地听,在他人阐述观点时,不应盲从,做到边听边选择。
(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则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二、避免低效化现象创设高效课堂的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只有立建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平等对话”、“民主教学”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让课堂充满着温馨的氛围。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你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宽松、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推算出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营造温馨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紧扣教学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 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要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思维开阔, 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 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 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 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不是少数人的“专业户”和“地盘”。其实一些后进生更期待老师更在课堂上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和表现,更希望老师给予关心和鼓励。如果长期对这些后进生不管不问,这些学生的心理就会意会课堂没有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再积极也没了,自然就会在开小差,甚至会给他们蒙上心理阴影。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务必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教师要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不应该带有“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解答,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要使语文课堂教学从低效发展到高效, 教师不仅需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不断充电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需要不断探索,才能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一、对导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低效化现象的分析
(一)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不明。
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学生目标不明,不少的教师在上课时只重视知识目标,忽视方法、过程目标,完全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目标的定位,就跟打篮球一样,篮筐太高了学生再怎么努力也投不进,自然就丧失了信心;而篮筐太低了,学生就会轻而易举地灌进篮筐,当然也就没有战胜困难的喜悦。因此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既要考虑班内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中等生及优等生的提高。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两级分离。
(二)重“说”,轻“听”。
说是思维外化的产物,它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说的训练”成为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已愈来愈受到教师们的重视。但遗憾的是,学生会“说”不会“听”。课堂上,一旦教师没让发言,有的学生垂头丧气,无心再去听同学的发言,同学说的内容他完全不知道。由此造成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要重复多遍,学生已经说过的内容还照讲不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长此以往,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我们必须让学生认识到“会听”的益处,在语文教学中,要把“听的训练”当做一项常规训练来抓,要求学生:(1)仔细地听,包括教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都要听完整,做到边听边想;(2)耐心地听,当同学的回答有错时,也应等他把话说完后再指出,做到边听边驳;(3)虚心地听,当别人提出异议时,要虚心听取意见,做到边听边修正;(4)辩证地听,在他人阐述观点时,不应盲从,做到边听边选择。
(三)重“解决问题”,轻“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只关注问题的解决过程,把“解决问题”当做教学的首要任务,忽视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小学生提不出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则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二、避免低效化现象创设高效课堂的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只有立建平等的、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师生的相互沟通、影响、补充。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平等对话”、“民主教学”意识,从真正意义上让课堂充满着温馨的氛围。课堂上往往老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语都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你太棒了,老师都没有想到……”
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宽松、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音乐、创设情景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推算出这样一个描绘性公式: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力×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营造温馨宽松的课堂氛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明千千万,关键是一问。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萌芽,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很好地做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有效。首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紧扣教学标,能够激起思考。因此, 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其次,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数量适中。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设计的问题要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学习, 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问方式要有效。好的提问方式应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提出一些能够与学生基础相适应并能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努力给学生创造思考的条件, 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思维开阔, 而不是迫不及待地直奔结果。如果仅仅只要求回答是与否, 浪费时间也没有效果, 因此课堂提问不在数量, 而在提问的思维含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活跃课堂气氛、启发思维、发展智力。
3、问题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提的问题从易到难,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课堂不是少数人的“专业户”和“地盘”。其实一些后进生更期待老师更在课堂上给他们成功的机会和表现,更希望老师给予关心和鼓励。如果长期对这些后进生不管不问,这些学生的心理就会意会课堂没有他们参与的机会,他们再积极也没了,自然就会在开小差,甚至会给他们蒙上心理阴影。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务必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课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中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最基本的精神之一就是批判。好奇、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因此,教师要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其次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不应该带有“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解答,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的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
总之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课堂环境的因素,要使语文课堂教学从低效发展到高效, 教师不仅需要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不断充电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需要不断探索,才能使语文课堂效率得到真正意义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9/4/8 11:32:31
- 【点击频次】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