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作者】 文 洪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龙广镇七星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堂教学,需要以“儿童的立场”为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据课堂反馈深入反思。教学才会有效,课堂才会生成精彩。
  【关键词】 儿童视角;个性差异;动态生成;课堂反馈

  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孩子反复诵读文本,适时将文章中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或横向或纵向地放在一起让学生来品读、把玩、咀嚼,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品评人物性格的同时初步地领悟文章的写作特色。
  一、以“儿童的立场”为主
  我们的课堂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一切为了学生。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会在解读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沿着这些问题,往往会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就会发现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园地》“我的发现”中,我就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的。第一句: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不上,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第二句:雨来像个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这一题和主要意图是让孩子从不同的比喻句中体会不同的情感。我知道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给同伴起外号,我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在教学时先问学生在生活中,同学说你像小泥鳅,像小鸭子一样你高兴吗?孩子几乎都不愿意这样的叫法,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然后我让孩子们反复读这两句话,反问孩子们,说雨来是小泥鳅,像小鸭子,是批评贬低吗?学生豁然开朗,原来这里的比喻更多是对小雨来的可爱,机智,游泳本领高的赞美之情。这一教学就是从儿童角度出发的,这也许就是老师们常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首先应关注儿童的差异。很多老师拿着别人的精彩“设计”来到自己的课堂上,却怎么也上不出精彩的课来。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使用的是同一篇教学设计,面对不同儿童,教学效果有时却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差异,以此设计出符合儿童个体差异的教案来。
  在预设性教学中,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它当做一资源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潜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各尽其长,各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获得发展和进步。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教学时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要设计分层教学教案,把儿童差异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教学时教师要真正让儿童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儿童有不同的发展,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第三,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不同儿童获得不同的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现教师的价值,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我们在教学时,应预设几套学习方案,而不是整齐划一齐步走。
  三、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
  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前精心预设——教学中的二次教学——教学后的反思性教学。强调教学设计应该追求富有弹性的,要体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好的课堂是当你走进教室,走近孩子,你要有“扔掉教案,我的眼中只有你”的意识,百分之百关注的是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反应与实际生成情况,不拘泥于原来的预设,细心观察,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提问、想法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大胆地打破原来预案,作出灵活机动的调整。一个教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通过激情导入后,提出了事先预设的问题: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也太容易破碎了!”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2.为什么“用一个地球”作为课题?带着问题,学生投入到与文本对话之中。忽然有一个学生质疑:“老师,文中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这句话中的地球的后面为什么用逗号隔开呢?去掉逗号行吗?”教师立刻改变原有的教学预设,以孩子的质疑为切入口,顺着儿童的思路调整教学策略,调整了预先的教学设计。首先,教师肯定学生会带着问题读书,而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地球“太可爱了”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并能揣摩出字里行间蕴涵的意思。此时,让学生去掉逗号,试着读一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激动地说:“加上这个逗号,读起来充满深情,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地球充满热爱与赞美之情。虽然教师没有按原定的预设开展教学活动,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据课堂反馈深入反思
  真正的语文教学不应只是停留于教学设计实施前的预案,也不应满足于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的教学流程,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教学之后的反思与重建。有反思意识的老师会及时地记录下自己成功的做法与课堂上的一些困惑的地方,反思的落脚点是不是在儿童的立场,从孩子的学习状况来权衡,孩子们对哪些内容有兴趣,哪部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哪部分内容学起来比较轻松?重点部分孩子掌握得怎么样?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教学设计,会更加符合孩子的需要,更能调动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让学习的兴趣更持久。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以“儿童的立场”为主,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借动态生成调整预设,据课堂反馈深入反思。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这一视角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发布时间】2019/4/8 11:48:37
  • 【点击频次】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