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田园诗歌的艺术美感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从语言到修辞,从质朴到恬淡,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田园诗歌的著名代表,陶渊明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创作的诗歌恬淡醇美、本色自然,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本文主要对从陶渊明诗歌中所绽放出的艺术美感和艺术魅力作重点论述。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艺术意境
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从语言到修辞,从质朴到恬淡,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陶渊明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其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诗歌风格恬淡醇美、本色自然,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他的诗歌也影响了后世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丰富,主题创新,风格多元。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田园诗、咏史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能代表其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和咏史诗。陶渊明也向来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被尊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一、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产生大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尚自然、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的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纵情于山水之间,所以当时的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的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是元勋之后,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他少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便立志要建功立业,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政治时局紊乱,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并伴随着数场大清洗和大屠杀,国家风雨飘摇,人民灾难深重。从陶渊明在29岁时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到41岁时,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兮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陶渊明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各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进行的权力争夺和阴谋诡计,让秉性真实淳厚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从渴望返归田园到最终坚决地辞官隐居。可以说,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理想与当时政治现实相矛盾、相背道的结果,这也使他的诗歌中凸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那份闲逸,同时也多了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无奈。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诗歌中具有艺术之美,诗歌既体现出了一种恬淡醇美、本色自然的风格之美,又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一)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在陶渊明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陶渊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于常见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其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韵味隽永。《劝农(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把中国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进行感观上的美化,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祥和的农作图。《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该诗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了朴素美好的居住画面。后来笔锋一转,镜头推开,视线远移,使整个画面显出了悠邈、恬淡、平和的韵味,而陶渊明正是以此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归隐时期,他自己也曾参加农业耕作。陶渊明的躬耕,是对儒家耽道、庄老玄言的一种反驳,是对人生价值的积极实践,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使他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隐士或诗人,显示出深邃醇厚的民本思想。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生活,写自我耕种,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二)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倾其所有,尽性发露,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黄文焕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风也。”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等等,这些描述都带有着古朴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和人为加工,本色本香,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先是生动描写了夏日田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舒畅的心境。接着写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中彻底摆脱出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还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全诗更富内涵、更有悠远的意境。
三、陶渊明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意境。其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其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在其诗中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尤其是在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明确地提出了归化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诗歌独特意境的重要因素,而且,陶渊明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来源于他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的朴素是一种高度精炼、洗净纤尘,才呈现出了透明与单纯,因而他才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描绘成诗。比如,他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里写出了乡村的恬静,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里写出民雪的清莹,在“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里写出了风的洒脱。陶渊明的诗歌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没有华丽的词藻,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将读者带入他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从感观上感染,从内心上震撼,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做斗争的积极力量,他把理与情相统一,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M].
[2]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11.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4.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3):46.
[5]敬晓愚,宋延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旨与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2009,(3):71.
[6]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蕴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e4cf301000
d00.html,2007,11,23.
[7]宋瑞芳.结庐在人境——论陶渊明的真性情[J].语文学刊,2009,(20):79.
[8]白葵阳.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特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5):112.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艺术意境
田园诗歌具有很强的美感,从语言到修辞,从质朴到恬淡,田园诗流露出了一种意境悠远的美。作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的诗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陶渊明是极具代表性的,他的诗歌中以田园诗最为著名,其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诗歌风格恬淡醇美、本色自然,受到了历代诗歌理论家和文学爱好者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他的诗歌也影响了后世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丰富,主题创新,风格多元。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田园诗、咏史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能代表其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和咏史诗。陶渊明也向来以“隐逸诗人”、“田园诗人”著称,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被尊为“六朝第一流人物”。
一、陶渊明田园诗创作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的产生大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因为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所以在他的诗中能感受到强烈的社会文化背景。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尚自然、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的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纵情于山水之间,所以当时的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的劳苦大众。陶渊明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世代官宦的家庭,是元勋之后,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他少时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早年便立志要建功立业,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有所作为。但诗人在世的几十年中,政治时局紊乱,曾三易朝代,几次废立皇帝,并伴随着数场大清洗和大屠杀,国家风雨飘摇,人民灾难深重。从陶渊明在29岁时抱着明君贤臣的理想步入仕途,欲通过出仕实现理想成就大业,到41岁时,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兮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陶渊明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各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进行的权力争夺和阴谋诡计,让秉性真实淳厚的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从渴望返归田园到最终坚决地辞官隐居。可以说,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实际上是他自己的理想与当时政治现实相矛盾、相背道的结果,这也使他的诗歌中凸显了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那份闲逸,同时也多了份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无奈。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而在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陶渊明诗歌中具有艺术之美,诗歌既体现出了一种恬淡醇美、本色自然的风格之美,又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表达出了诗人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
(一)恬淡醇美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在陶渊明的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都很少用。陶渊明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于常见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其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而,如果仅仅是平淡,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陶渊明的诗歌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陶渊明的诗在平淡的外表下,蓄含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读来韵味隽永。《劝农(其三)》:“熙熙令德,猗猗原陆。卉木繁荣,和风清穆。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把中国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生活进行感观上的美化,从而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祥和的农作图。《归园田居》组诗的第一首久负盛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该诗约作于从彭泽令解职归田的次年,抒发了诗人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中间写景的一节,以简淡的笔墨,勾画出了朴素美好的居住画面。后来笔锋一转,镜头推开,视线远移,使整个画面显出了悠邈、恬淡、平和的韵味,而陶渊明正是以此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观念。作为自然生活的一部分,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写到了农业劳动,在归隐时期,他自己也曾参加农业耕作。陶渊明的躬耕,是对儒家耽道、庄老玄言的一种反驳,是对人生价值的积极实践,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精神,使他超越了古往今来的任何一位隐士或诗人,显示出深邃醇厚的民本思想。例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开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具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自耕自食,是理想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个人生活方式,陶渊明写田园生活,写自我耕种,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
(二)本色自然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田园诗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其“素淡”的风味,乃剥落繁华所致,发源于真,归乎自然,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是把自己内心所体验到的事象或感受,倾其所有,尽性发露,而无意于玩弄语言文字的技巧,这就使得他所描述和表达的事物,获得了如同生活本身那样的色泽和味道。苏轼评陶诗说:“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黄文焕说:“古今尊陶,统归平淡;以平淡概陶,陶不得风也。”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等等,这些描述都带有着古朴自然的原生形态,没有任何艺术雕琢和人为加工,本色本香,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感觉。又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春林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陶渊明描写的是平常的田园景物和村居生活,先是生动描写了夏日田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舒畅的心境。接着写平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读书、弹琴、饮酒、劳作、与幼子玩耍,这些平常的小事却给诗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它使诗人从仕与隐的困惑中彻底摆脱出来,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和解脱。陶渊明所追求的解脱不是功名富贵,而是在日常的、看来是凡庸的农村田园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理想、节操,获得心灵的自由、平静和安乐。所以,陶诗中所描写的田园生活不只是写实,其中还蕴含了诗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襟怀气度,这也是陶诗虽然素淡却韵味悠长的奥秘所在。诗的最后两句把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风俗淳美的古代社会,使全诗更富内涵、更有悠远的意境。
三、陶渊明诗歌情、景、理交融的艺术意境
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意境。其诗歌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感悟,其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浑然天成的艺术意境,做到了情、景、理的交融统一。
陶渊明在其诗中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尤其是在表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明确地提出了归化自然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识成为构成陶渊明诗歌独特意境的重要因素,而且,陶渊明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这一哲理。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意境。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是鲜有人把目光投向朴素的乡村大地,也只有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这也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清丽独特的天地。陶渊明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来源于他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他的诗歌充满了感情,与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陶渊明诗歌语言的朴素是一种高度精炼、洗净纤尘,才呈现出了透明与单纯,因而他才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情景理描绘成诗。比如,他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里写出了乡村的恬静,在“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里写出民雪的清莹,在“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里写出了风的洒脱。陶渊明的诗歌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没有华丽的词藻,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将读者带入他所营造出的诗的意境,从感观上感染,从内心上震撼,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生活态度朴素自然,并充分尊崇自己的意愿,生活实践、生活内容乃至生活情调与其他归隐者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某种程度上已超过了当时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因而陶渊明在在归田园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不平与愤恨,而是内心一直保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这使得他的诗虽然朴实无华缺又具有了一种不可企及的安怡情趣。金元之际的文学家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对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总结,可以说,陶渊明的诗歌尽管也有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但也有反抗权贵和与腐朽政治做斗争的积极力量,他把理与情相统一,把古朴与淡雅相融合,用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明净而单纯的自然之美。
参考文献:
[1][清]沈德潜.说诗啐语(卷上)[M].
[2]李华.陶渊明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11.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4.
[4]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3):46.
[5]敬晓愚,宋延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浅析陶渊明诗歌的意旨与风格[J].中华文化论坛,2009,(3):71.
[6]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蕴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8e4cf301000
d00.html,2007,11,23.
[7]宋瑞芳.结庐在人境——论陶渊明的真性情[J].语文学刊,2009,(20):79.
[8]白葵阳.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特质[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5):112.
- 【发布时间】2019/4/8 14:16:39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