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什么作用?本文将从培养兴趣、激发主动性学习、激活思维灵动性、激起思维创造性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活动;小学;数学课堂;作用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要把课堂活动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这看似一个玩笑般的等式,但我却把他当作自己数学教学工作的“航标灯”。
一、用“活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数据,人在情绪低落时候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巧设活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的状态,进而激活思维。
如学习“小时、分、秒”的时候,我课前先说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们猜:“时时刻刻在走,但是没有腿,而且会提醒你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突然有一个学生灵机一动:“老师,是墙上的挂钟。”“老师,也可以是手表”“那还可以是手机呢。”……顿时课堂像炸开的锅,他们积极思考。此时,我又拿了一个现成的挂钟摆在讲台上,请学生代表手动模拟秒针、分钟的走动及它们的相互关联、转化。学生认真观察,学习情绪十分高涨,不仅弄清了小时、分、秒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且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比如:1小时=60分钟=3600秒。最后临下课时,我跟学生说:“我们今天知道了时间的计算和行走的原理,应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类似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上述的例子,将课堂上的计算方式延伸到生活领域,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内涵。
二、用“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讲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安静的时间长了,就失去亲生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更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当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如在教学这样一道复习题:拿一枚二分硬币,如果投掷10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大约会占投掷次数的几分之几?如果投掷20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大约是多少?这是一道实践性、理论性都很强的生活数学题。我在课堂上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怕浪费课堂时间,而是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得到自由的空间,分工合作,有的轻松的抛硬币,有的认真地记录着,还有的负责数次数,之后让四组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同学们在自由活动之后总结出:“大约出现二分之一”。甚至有的同学还总结出“大约出现二分之一的可能性大,但有时也不一定的结论”。完成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课堂上尽可能动手、动脑,自主的去体验成功。
三、用“活动”激活小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通过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活用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用26元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钱?学生通过交流活动,得出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用10元减8元等于2元,再加上没用的16元得1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26元减6元再减2元的1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10得18元……通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是,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
再如教学“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说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面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各有哪几部分组成?他们的侧面展开图和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回答非常踊跃,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可以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四、用“活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一道彻底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墨水瓶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讨论,学生举手答道:“把墨水瓶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墨水瓶的体积。”等带学生说完后,我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和墨水瓶,找学生代表上台做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老师的教学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总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才有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思考,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关键词】 活动;小学;数学课堂;作用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如何在课堂上激活学生思维?活动是形式,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目标的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我们要把课堂活动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组织数学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精髓就是“数学活动=数学+活动”,这看似一个玩笑般的等式,但我却把他当作自己数学教学工作的“航标灯”。
一、用“活动”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数据,人在情绪低落时候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巧设活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的状态,进而激活思维。
如学习“小时、分、秒”的时候,我课前先说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们猜:“时时刻刻在走,但是没有腿,而且会提醒你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突然有一个学生灵机一动:“老师,是墙上的挂钟。”“老师,也可以是手表”“那还可以是手机呢。”……顿时课堂像炸开的锅,他们积极思考。此时,我又拿了一个现成的挂钟摆在讲台上,请学生代表手动模拟秒针、分钟的走动及它们的相互关联、转化。学生认真观察,学习情绪十分高涨,不仅弄清了小时、分、秒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且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比如:1小时=60分钟=3600秒。最后临下课时,我跟学生说:“我们今天知道了时间的计算和行走的原理,应该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类似的引导不仅有助于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上述的例子,将课堂上的计算方式延伸到生活领域,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德育教育内涵。
二、用“活动”激发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讲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安静的时间长了,就失去亲生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这样在做中学,学中做,更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当孩子们实实在在的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确实感受到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如在教学这样一道复习题:拿一枚二分硬币,如果投掷10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大约会占投掷次数的几分之几?如果投掷200次,出现正面的次数大约是多少?这是一道实践性、理论性都很强的生活数学题。我在课堂上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怕浪费课堂时间,而是把学生分成四个组,让他们得到自由的空间,分工合作,有的轻松的抛硬币,有的认真地记录着,还有的负责数次数,之后让四组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同学们在自由活动之后总结出:“大约出现二分之一”。甚至有的同学还总结出“大约出现二分之一的可能性大,但有时也不一定的结论”。完成这样的教学,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在课堂上尽可能动手、动脑,自主的去体验成功。
三、用“活动”激活小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教师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就要通过创设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活用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创设买玩具的活动场景,让学生用26元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钱?学生通过交流活动,得出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用10元减8元等于2元,再加上没用的16元得1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26元减6元再减2元的1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10得18元……通过讨论,学生们还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老是想着一种方法是,有时就不方便计算了。
再如教学“圆柱体和圆锥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说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面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各有哪几部分组成?他们的侧面展开图和高各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回答非常踊跃,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的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活动”的平台,通过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可以说是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四、用“活动”培养小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我设计了一道彻底开放的实验题。求一个墨水瓶的体积。有的学生提出:这种形体未曾学过无法计算。这时我鼓励学生,只要用心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学习讨论,学生举手答道:“把墨水瓶放进装水的正方体杯中,水上升的体积就是墨水瓶的体积。”等带学生说完后,我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容器和墨水瓶,找学生代表上台做实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以求验证。可见,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老师的教学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总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才有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思考,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给数学课堂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 【发布时间】2019/5/7 8:50:03
- 【点击频次】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