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

 

【作者】 李 伟

【机构】 山东省烟台市崇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叶圣陶教育名篇》读后感

  最近读了《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尽管叶先生的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相隔较远,可书中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对现时的教育仍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书中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一个学生被引导在‘死读书’上就同抛在汪洋大海里一样。”的确,一个人在幼年的精神和时间是可贵的,如果被教师引导在“死读书”上,那也只能是没了个性,只会附和;没了思想,只会盲从。我们造出了一个一个的标准件,却造不出一个有创新有发展的未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主动意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可是也总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翻翻儿子的练习册,有几个大红叉格外显眼。题目是这样的:仿照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    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对      说:‘我是冬天’。”儿子的答案是:“河水对青蛙说:‘我是夏天’。雪花对小树说:‘我是冬天’。”我曾表扬他写得好,有想象力而且内容贴切。可作业发回来后,那几个鲜艳的红叉让我傻了眼,下面用红笔赫然写着:“统一答案:知了对青蛙说:‘我是夏天’。北风对雪花说:‘我是冬天’。”不得不承认老师的答案更有代表性,我也理解老师统一答案的做法有许多善意的理由,可我还是感觉到浑身的不自在,总觉得孩子的想象力正在被扼杀,除了打个大大的错叉和统一答案外,有没有更好的既能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又能促使孩子去寻求更完美答案的方法呢?反思自己,我在教学工作就没犯过类似的错误吗?就不曾为了在短时间出成绩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吗?就不曾仅为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吗?
  不可否认的说,有过。各项考核有时让我们模糊了前进的方向,小循环的形式让我们有时只顾眼前的利益,学校、家长、社会的期许让我们有时盲目地只看到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与情感教育,现在怎样做教师越来越值得我们思索。
  翻开《叶圣陶教育名篇》有一个词格外显眼:“修养”。叶先生解释说:“无论什么事业,我们去做它,必须先把这项事业的价值理解明白。既经理解,我们确信这项事业是高尚的,神圣的,便一举一动都和它有精神有侔合,这便是成功的基础,便是修养。”如何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呢?
  首先,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应明白教育的真正价值。教育的价值,概括地说来便是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要达到这个目的须承认人生必须是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而教育做手段便学生养成这种种品德和习惯,以至达到最高的高度。叶先生说:“原来人之所有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近而为更高尚的人。”教育的价值最在于我们用教育将这种发展变成可能,教育是着眼于学生与不是以教师为出发点,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而不是现在,教育是为了让学生面向社会而不是眼前的成绩。
  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学生,教师便是个种植家。栽培学生有效没有效,只有他负责任。”老师要充分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的地位,我们不是要教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即使离开了教师,他也能独立获取新的知识。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要让他们喜欢上学习,使其觉得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教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身体力行,才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其次、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成长。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困惑,在现有的教学体质中,有没有既能兼顾成绩又能兼顾能力的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不管是避免“瓶子现象”,还是杜绝“枯坐听讲”,教师应怎样教,说到底都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一个有修养的教师,应不断探索并把握教育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科学施教。学习先进的教学教学理念,掌握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知识,不断读书、充实自我,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的态度,辩证、唯物地观察和分析教育实际情况,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
  加强理论修养,锤炼教学艺术,克服困难,为完成教育任务创造条件。要主动自觉地汲取前人对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并努力使之成为自身素质的一部分,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把握规律,勇于实践,积极投入教育科研活动,努力使教育活动更具有科学化。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实现不教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在引导学生从需要老师到逐步不需要老师的过程中,老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教师的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学生最终走上不需要教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再次,做一个反思型教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及自身成长的道路上,总会有点滴感触、些许遗憾、几处收获,将这些内容有目的地进行审视,做出理性思考,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发现新问题,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及自身专业成长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所以,对于这些经验,我们要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培根说过:“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所以在反思中发展提高自己最好的方法是写反思日记。反思一天(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件,令人兴奋的或疑惑的事件,也可以是读书过程中的感悟与困惑,将它们记载下来,有的须咀嚼消化,有的须再推敲细思,有的须请教讨论,只有这样不断的实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才能有所进步。否则单纯只有教学经验的积累,没有反思,教师只是在原来基础上重复自己的劳动,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威林厄姆在《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中也曾提到:“不管一次课堂成功与否,当时我们都觉得这是毕生难忘的,可是记忆遭到的破坏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所以应该把它记下来。”写反思不要注重华丽的语言,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反思可以多样化,反思可以写随笔、日记、也可以写成论文等多种形式。
  纵观《叶圣陶教育名篇》这本书,书中字字句句都闪现出这位教育大师人性的光芒和睿智,时至今日他的教育思想仍是我们追赶的方向。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仅仅热爱这份职业是不够的,还应把它升华为一种责任——一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在教育学生、献身教育、促生成长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不断成长并走向成功,从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我心中的职业理想是:做一个有修养的教师,做一个不断成长的教师,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 【发布时间】2019/5/7 8:50:18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