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亲近乡土文化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重要途径之一。农村学校应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从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
【关键词】 农村学校;乡土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学
一、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要求道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它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传统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新课标”把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地方文化,明确定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创造性的开发乡土语文教材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充分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自然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与社会交往的习惯。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好乡土资源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和标尺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师所使用的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活动案例,都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这些也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部分,如课本上的“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语文综合性学习”、“诵读与积累”和“口语交际”等众多的内容。
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些内容,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搜集当地流传的各种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讲知道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自办小报,把发生在身边的重要新闻的记录下来。教师还可以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调查周围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到了哪些字。还能让学生调查周围的旅游景点,然后试着进行口语介绍。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这些景点的时候,可以充分的练习学生的口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展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乡土文化的文章有很多,有不少的文章与学生平时的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时,可以根据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来拓展和延伸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和学习,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的丰富学习的知识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刺激学习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分布在学生周围的乡土材料正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也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希望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小学生因为自制力较差,很难在课堂上全神灌注的学习,而借助乡土资源就可以借助小学生好奇心较重的心理,通过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来改善教学。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课本上的《卢沟桥烽火》时,就可以结合黄姚的省工委旧址这一现有的资源进行主体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开发乡土资源,进行探索式学习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比较难,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不容易。造成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师固守教材,对教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忽视,只是单纯从文字出发。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开展探索式学习正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教学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的走进学生周围的城镇、社区、乡村进行调查访问,更为详细深入的了解家乡。然后让学生写成作文,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的去寻找周围的优美写作素材,完成高质量的作文。通过写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优美,应该为了家乡的建设更加努力的学习。同时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对学生的认知力和领悟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利用乡土资源的领域也是十分广阔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挖掘、开发、利用乡土资源高度的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大自然就如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吸引人们去阅读,去享受,而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要让学生投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在农村里多样的庄稼,闲散圈养的牲畜家禽,丰富的农产,陈旧的建筑,古老的文化……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婚俗、礼俗,依然荡人情怀;充满乡情的依然在人们口中传承;风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在今天,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里社会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长辈的辛勤劳作、企业的发展变化、新农村建设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应让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汲取营养。
三、回到课堂,让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反馈。回到课堂,我们通过影像和文字的记录来回顾在乡间所记载的乡土文化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在乡间获取的内容进行再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采用班级信息合作共享的方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乡土文化。
整理。我通过预先制定的计划,按照一定的逻辑,对所采集的乡土文化信息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语文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类指导。例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在课堂上,我们播放文中妈妈用陕西方言哼的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儿歌和童谣,再请学生们用本地方言来哼这些儿歌和歌谣。又如在学习《石榴》时展示家乡特产马蹄、甘蔗等;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播放姑婆山、玉石林美景等等。
消化。通过与课堂中课本内容的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指导来启发学生描写乡土文化。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技巧,学生们对乡土文化的内化变得更顺其自然和简单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中文本的示范作用。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库。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乡土文化的气息,接触乡土文化的精髓是拓展语文课程,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一个绝佳途径,我们应该在乡土文化的挖掘上深耕细作,用乡土文化的精髓触及学生心灵底层,为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打开另一扇创新的大门。
【关键词】 农村学校;乡土资源开发利用;语文教学
一、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要求道出了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是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重要途径之一,因为它贴近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传统语文课程资源结构单一,教材常被视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教师往往过分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身边语文教学资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了学生课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的协调发展,进而影响了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新课标”把风俗民情、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等地方文化,明确定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特别是综合性学习内容的设置,指明了实现的途径。创造性的开发乡土语文教材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开拓学生学习思路;充分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可以使学生养成留心自然关注社会参与实践与社会交往的习惯。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发利用好乡土资源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和标尺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有了新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教师所使用的教师用书和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活动案例,都是最大限度的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与目标,这些也是教学中最为基本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中增加了很多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部分,如课本上的“语文与生活”、“诵读与欣赏”、“语文综合性学习”、“诵读与积累”和“口语交际”等众多的内容。
教师可以充分的结合这些内容,安排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可以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搜集当地流传的各种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讲知道的故事,还可以让学生自办小报,把发生在身边的重要新闻的记录下来。教师还可以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去调查周围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到了哪些字。还能让学生调查周围的旅游景点,然后试着进行口语介绍。学生在课堂上介绍这些景点的时候,可以充分的练习学生的口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拓展延伸,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乡土文化的文章有很多,有不少的文章与学生平时的生活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时,可以根据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来拓展和延伸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和学习,这样就可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大的丰富学习的知识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刺激学习的方法是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而分布在学生周围的乡土材料正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乡土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家乡,自己生活的地方,这也是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希望学习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从而极大的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小学生因为自制力较差,很难在课堂上全神灌注的学习,而借助乡土资源就可以借助小学生好奇心较重的心理,通过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来改善教学。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课本上的《卢沟桥烽火》时,就可以结合黄姚的省工委旧址这一现有的资源进行主体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开发乡土资源,进行探索式学习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都比较难,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都不容易。造成这一问题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教师固守教材,对教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比较忽视,只是单纯从文字出发。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开展探索式学习正是克服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首先,丰富的乡土资源为教学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和学生自己的兴趣,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的走进学生周围的城镇、社区、乡村进行调查访问,更为详细深入的了解家乡。然后让学生写成作文,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手段,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主动的去寻找周围的优美写作素材,完成高质量的作文。通过写作活动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家乡的优美,应该为了家乡的建设更加努力的学习。同时帮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语文底蕴,对学生的认知力和领悟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学习无处不在,利用乡土资源的领域也是十分广阔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挖掘、开发、利用乡土资源高度的重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大自然就如一本包罗万象的书,吸引人们去阅读,去享受,而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因此,要让学生投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在农村里多样的庄稼,闲散圈养的牲畜家禽,丰富的农产,陈旧的建筑,古老的文化……这些自然资源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也可以为学生的作文添上富有灵气、充满乡土气息的一笔,而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正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下面就是部分主题的课程内容确定。
主题一:家乡的山水。学一学描写家乡山水风景的美文;游一游家乡的名山秀水;当个小导游,介绍介绍家乡的景点;用笔描绘家乡的美景;憧憬家乡未来的蓝图等等。
主题二:家乡的名人。读一读家乡名人小传;调查家乡名人的工作情况;给家乡的名人写一封信;采访家乡的名人或者名人的亲人;追寻名人童年的足迹;为家乡的名人写传记。
主题三:家乡的各种农具。查一查从远古走来的农具;设计标签,给家乡的农具贴上标签;给家乡的农具配上使用说明书;展示家乡的农具;用一用家乡的有关农具;谈一谈农具的变化;说一说你想要发明的农具;家乡农具上的文字的考证。
主题四:家乡的传说故事。读一读家乡传说、故事;听长辈讲家乡的传说、故事;记录家乡的传说、故事;把听来的故事讲给同学听;考证故事的原发生地。
还有“家乡的工厂”、“家乡的交通”、“家乡的特产”等等主题,这些主题乡土气息很浓,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流传至今的独特的婚俗、礼俗,依然荡人情怀;充满乡情的依然在人们口中传承;风味独特的农家小吃依然散发着诱人的味道。在今天,他们同样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这些民俗风情进行调查、整理记录,并在课中进行交流学习,在这过程中让学生洗涤自己的精神生活,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凸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生活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村里社会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长辈的辛勤劳作、企业的发展变化、新农村建设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应让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知识,汲取营养。
三、回到课堂,让乡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反馈。回到课堂,我们通过影像和文字的记录来回顾在乡间所记载的乡土文化信息,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在乡间获取的内容进行再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可以采用班级信息合作共享的方式,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方面地了解乡土文化。
整理。我通过预先制定的计划,按照一定的逻辑,对所采集的乡土文化信息进行系统整理,结合语文课本上的相关内容和学习方法进行归类指导。例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在课堂上,我们播放文中妈妈用陕西方言哼的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儿歌和童谣,再请学生们用本地方言来哼这些儿歌和歌谣。又如在学习《石榴》时展示家乡特产马蹄、甘蔗等;在学习《黄果树瀑布》时播放姑婆山、玉石林美景等等。
消化。通过与课堂中课本内容的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指导来启发学生描写乡土文化。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技巧,学生们对乡土文化的内化变得更顺其自然和简单了,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学中文本的示范作用。
总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资源库。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乡土文化的气息,接触乡土文化的精髓是拓展语文课程,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的一个绝佳途径,我们应该在乡土文化的挖掘上深耕细作,用乡土文化的精髓触及学生心灵底层,为语文教学的丰富多彩打开另一扇创新的大门。
- 【发布时间】2019/5/7 8:50:49
- 【点击频次】3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