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践行中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践行中的数学课堂教学,应以新理念为指导,在正确设计处理“教什么”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让“怎么教”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指南,体现了国家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意志。而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生活的基本工具。作为开展数学知识教育、提高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学校如何担当重任,是每个一线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用。那教师如何把这责任落到实处呢?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精神——新课标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到日常教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习得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创新思维。下面,我具体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提高“教什么”科学性
课堂“教什么”,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就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智慧,发展儿童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因此,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解决“教什么”问题,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好地进行分类,分课时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我们才可能解决。也只有这样,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正确设计数学课堂“怎么教”问题
一堂成功的教学,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正确处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怎么教”的问题,第三个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第一个要解决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量的多少问题,第二个就是要研究基于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这两者决定教学效果,是实现“教得怎么样”的决定性前提,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着力点。
(一)实施情境化教学。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实践中的获得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由于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故而受到众多教师的青睐,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对问题的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使其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这种情境的创造不仅要具备有趣的特点,还要注重其有效性。教师在对问题的选择上要注重与教材的紧密结合,同时善于对学生进行知识面的相应扩展。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应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策略就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一种教学,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向生活延伸,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为此,我们应使教学生活化还要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实施直观化教学。以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知道,多媒体是直观手段,运用于此辅助教学,实际上就是直观化教学。小学数学以此为手段,通过一些形象直观、动态演示呈现事物的现象,将图像复合、对比,将细微的景象放大,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和思辩的难度,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快速突破难点,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转换法思想——为什么圆的面积等于割补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很困难的。传统教学只能采取假想的方法进行割、移、拼的方法进行,而且组成的图形还只是近似的长方形,花的时间多,效率差。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功能,就能快速地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分别对插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概括出把圆等分所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得出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这样就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圆的不断分割、组合中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观察、思考的难度,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出了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标践行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要更新观念,正确处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重点,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我们课前慎重处理,科学设计,才能让课堂真正有效,从而为我们“教得怎么样”给出最满意的结果答案。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新课改中践行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
[2]刘春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7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指南,体现了国家对学科教育教学的意志。而小学数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生活的基本工具。作为开展数学知识教育、提高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学校如何担当重任,是每个一线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用。那教师如何把这责任落到实处呢?就是要把党和国家的精神——新课标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到日常教学,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习得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创新思维。下面,我具体谈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提高“教什么”科学性
课堂“教什么”,是我们一线教师首先就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智慧,发展儿童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因此,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解决“教什么”问题,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更好地进行分类,分课时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问题我们才可能解决。也只有这样,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才可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正确设计数学课堂“怎么教”问题
一堂成功的教学,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正确处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另一个是“怎么教”的问题,第三个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第一个要解决教学内容的侧重点和量的多少问题,第二个就是要研究基于教学内容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问题,这两者决定教学效果,是实现“教得怎么样”的决定性前提,二者不可偏废,同等重要,是我们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着力点。
(一)实施情境化教学。情境教学是新课改实践中的获得的一种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由于集趣味性、诱思性和煽情性于一体,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故而受到众多教师的青睐,被广泛运用于各个学科教学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通过对问题的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使其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这种情境的创造不仅要具备有趣的特点,还要注重其有效性。教师在对问题的选择上要注重与教材的紧密结合,同时善于对学生进行知识面的相应扩展。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既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倡导数学教学应生活化。这种生活化策略就是基于学生数学现实的一种教学,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向生活延伸,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为此,我们应使教学生活化还要做到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实施直观化教学。以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我们知道,多媒体是直观手段,运用于此辅助教学,实际上就是直观化教学。小学数学以此为手段,通过一些形象直观、动态演示呈现事物的现象,将图像复合、对比,将细微的景象放大,减少学生观察的困难和思辩的难度,能有效地突出重点、快速突破难点,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转换法思想——为什么圆的面积等于割补后近似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很困难的。传统教学只能采取假想的方法进行割、移、拼的方法进行,而且组成的图形还只是近似的长方形,花的时间多,效率差。而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功能,就能快速地把圆平均分成16份、32份、64份……分别对插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概括出把圆等分所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最后得出圆的面积的推导公式。这样就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圆的不断分割、组合中展现出来,减缓了学生观察、思考的难度,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出了教学效率。
总之,新课标践行中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要更新观念,正确处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前者是基础,后者是重点,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我们课前慎重处理,科学设计,才能让课堂真正有效,从而为我们“教得怎么样”给出最满意的结果答案。
参考文献:
[1]李明辉,新课改中践行中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年。
[2]刘春平,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7年。
- 【发布时间】2019/5/7 8:51:41
- 【点击频次】2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