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与培养,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如果一堂课课全靠老师单一讲授肯定是呆板乏味的,这样是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有了充分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全身心的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多媒体的最多优势是容量大,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整场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从引入到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情景、画面感受课文内容。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迸射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就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一堂语文课往往是先从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开始,引出本课堂的学习内容,而引入的复习内容必须简单明了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新课的学习有时容量也很多。如我们把这些内容制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增加容量,而且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特别是那些以自学为主的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时把问题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自学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用电脑制作的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易于修改,并可反复使用。可见,把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学生观看课件里展现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让学生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罕见。真正感领悟这一天下奇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对课文就会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激发了他们空前的学习热情。
二、巧借多媒体,实现“以闻促见,以见促知”
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已有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未曾亲临其境,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我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放映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录像,把航拍到的长城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逼真的实景,再加上课文的解说词,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通过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获得了长城“蜿蜒盘旋”、“气势宏伟”、“工程浩大”的整体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充分的铺垫。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的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而小学生心智各方面都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都处于感性认知,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外界媒体刺激,对事物的思考仅处于表层。因此,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而电教媒体可以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等,刺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电教媒体将视频、声音、图片等一体,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真实的声音,对于创设特定的情景教学非常有利,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学习。例如,讲解《翠鸟》这篇课程时,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去感受翠鸟,然后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去描绘翠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可以在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教学效率与质量也就自然得到提升。
四、引领师生角色的互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教师是中心,学生处于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制约中,师生角色的差异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容易出现被动学的情况。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展现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助学者。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交互增加,从而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造者。由于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敢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在课件中加入了让学生通过操纵鼠标来比较“小松树、大松树、大山”三者之间的高矮关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比较了他们的关系,在此环节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实践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让课堂活泼、灵动起来,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而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课堂状态吗?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能够将课文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将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听、说、想、读的训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
如果一堂课课全靠老师单一讲授肯定是呆板乏味的,这样是难以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学习有了充分的兴趣,才能让学生在课堂里全身心的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多媒体的最多优势是容量大,可以运用多媒体将整场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从引入到每一教学环节都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能通过情景、画面感受课文内容。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迸射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就能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一堂语文课往往是先从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开始,引出本课堂的学习内容,而引入的复习内容必须简单明了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新课的学习有时容量也很多。如我们把这些内容制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不仅可以节约时间、增加容量,而且可以极大的吸引学生,还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特别是那些以自学为主的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时把问题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趣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自学也就有了明确的目标,用电脑制作的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易于修改,并可反复使用。可见,把多媒体引进语文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环境得到改善和优化。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学生观看课件里展现的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让学生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罕见。真正感领悟这一天下奇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学生对课文就会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也激发了他们空前的学习热情。
二、巧借多媒体,实现“以闻促见,以见促知”
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已有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
如:在教学《长城》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未曾亲临其境,缺乏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我意识地运用录像这一电教媒体,放映了与教材相配套的录像,把航拍到的长城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逼真的实景,再加上课文的解说词,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通过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获得了长城“蜿蜒盘旋”、“气势宏伟”、“工程浩大”的整体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了充分的铺垫。又如:《蝙蝠与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其教学的难点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如何辨别障碍物和方向的。这一原理源于蝙蝠,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的话很难使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为此我们制作了动画,将(蝙蝠-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立即反射回来”这一原理直观的展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有效地解决了学习中的难点问题,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利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而小学生心智各方面都不成熟,对事物的认知都处于感性认知,如果不对他们加以外界媒体刺激,对事物的思考仅处于表层。因此,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应该有意识的引导,而电教媒体可以通过视频、图像、声音等,刺激、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以及探究学习能力。?
电教媒体将视频、声音、图片等一体,生动形象的画面以及真实的声音,对于创设特定的情景教学非常有利,让学生置身其中,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去学习。例如,讲解《翠鸟》这篇课程时,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去感受翠鸟,然后再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去描绘翠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可以在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学习,教学效率与质量也就自然得到提升。
四、引领师生角色的互换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于一体。教师是中心,学生处于教师的严格管理和制约中,师生角色的差异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容易出现被动学的情况。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声、形、色俱全的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可以在展现的同时对学生加以指引,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助学者。在此过程中师生间的交互增加,从而由被动的受教育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构造者。由于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使学生和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减弱了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从而使学生敢于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在课件中加入了让学生通过操纵鼠标来比较“小松树、大松树、大山”三者之间的高矮关系,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比较了他们的关系,在此环节中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求知识的实践者。从某种角度来说正是这种师生角色的转变让课堂活泼、灵动起来,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而这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课堂状态吗?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能够将课文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在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件将学生走进教材,辅之以学生听、说、想、读的训练,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9/5/7 9:31:39
- 【点击频次】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