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中历史教法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挖掘历史教材的深度,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通过多媒体教学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教师还应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有效强化历史教学的整体性。
【关键词】 历史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效率
教无定法。但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定要从各种教法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努力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挖掘教材的内涵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方法。挖掘教材深度必须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样才能挖掘出教材中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的因果关系,不断通过教材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例如笔者在讲西安事变时就通过如下提问挖掘教材的内涵:“面对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张杨两人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时,也设计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经过如此环环相扣的设问,一步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确保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巧用多媒体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勤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具有表达形象直观,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如在讲“戊戌变法”这一段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播放“谭嗣同”,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故事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当时就有学生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提出问题:“可不可以将戊戌变法看作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全新的观点引发了学生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热烈讨论。
2.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重点。在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专题时,学生对相关内容容易混淆,例如: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关于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和中法《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城市有20个。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记忆并理解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通商口岸图示法,生动、直观地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和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到内陆逐渐延伸的趋势。
3.推进个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界面友好,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如讲授“中外科技文化”这一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讨论内容分别围绕绘画、短篇小说(重点讨论《警世通言》)和“书圣”王羲之。笔者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以讨论发言的形式来展示各组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第三小组为例:课前,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王羲之的材料,如:王羲之小时候苦练书法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并附介绍他书法风格的旁白,极大地推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三、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强化历史教学的整体性
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在灌输系统、科学历史知识的同时,不继强化提升、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层次和内容。
1.对于初中教材中已出现的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若遇到初中课本已提及的知识点,历史教师可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上,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采取更加活泼、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甲午战争”、“红军的战略转移”等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和电教纪录片,并将一些精彩对白或感人情节等制作成课件,以便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利用教材中外史结合的特点。
在讲述具体史实时,教师可以顺便提及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如在讲述“三国干涉还辽”时,教师就可以阐述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明白,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在华利益”相互斗争、相互矛盾的表现。由此帮助学生从单纯地死记硬背逐步过渡到在比较、联系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
3.对于初、高教科书都出现的难点知识。
笔者努力寻找知识的突破口,进行启发诱导,讲清重点和难点,尽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例如“辛亥革命”,这是初高中教科书都出现的知识,笔者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计好如下几个递进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阐述:(1)在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3)在辛亥革命时期,完成了哪些民主主义革命任务?(4)综合以上内容,系统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和教训是什么?通过上述梯次推进的教学方法,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逐步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方式上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勇,钱焕延,应安明.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计算机世界,2004.8.
[2]倪现杰,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出版社,1999.3.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115.
【关键词】 历史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效率
教无定法。但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一定要从各种教法中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努力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
挖掘教材的内涵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渠道和重要方法。挖掘教材深度必须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这样才能挖掘出教材中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内在的因果关系,不断通过教材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例如笔者在讲西安事变时就通过如下提问挖掘教材的内涵:“面对消极抗日、积极剿共的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张杨两人为什么这样做?后来又如何处理的?对中国的时局有什么影响?”笔者在讲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形势的变化”这一史实时,也设计出一连串问题:“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是什么?抗日战争为什么会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何变化?”“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对中国抗战形势有何影响?”经过如此环环相扣的设问,一步步挖掘教材的内涵,引导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确保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二、巧用多媒体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对史实的理解
1.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勤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质疑精神的重要表现。多媒体教学具有表达形象直观,反馈迅速及时的特点,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如在讲“戊戌变法”这一段时,笔者就通过多媒体播放“谭嗣同”,形象生动的画面和通俗易懂的故事一下就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当时就有学生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提出问题:“可不可以将戊戌变法看作一场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全新的观点引发了学生对戊戌变法性质的热烈讨论。
2.增加教学的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教材重点。在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专题时,学生对相关内容容易混淆,例如: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和不平等条约,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在中国设立通商口岸,关于通商口岸的条约有五个,分别是1842年的《南京条约》、1858年的《天津条约》、1860年的中英和中法《北京条约》、1885年的《中法新约》、1895年的《马关条约》,开放的城市有20个。如何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记忆并理解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通商口岸图示法,生动、直观地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华势力和通商口岸由东南沿海到内陆逐渐延伸的趋势。
3.推进个性化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界面友好,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如讲授“中外科技文化”这一专题时,笔者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以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讨论内容分别围绕绘画、短篇小说(重点讨论《警世通言》)和“书圣”王羲之。笔者课前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以讨论发言的形式来展示各组自主学习研究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以第三小组为例:课前,学生搜集了大量有关王羲之的材料,如:王羲之小时候苦练书法的故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并附介绍他书法风格的旁白,极大地推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化探究学习。
三、注重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强化历史教学的整体性
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处理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在灌输系统、科学历史知识的同时,不继强化提升、拓展学生历史知识的层次和内容。
1.对于初中教材中已出现的历史知识。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若遇到初中课本已提及的知识点,历史教师可在学生初步掌握的基本上,进一步增加感性认识,采取更加活泼、灵活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甲午战争”、“红军的战略转移”等时,笔者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片段和电教纪录片,并将一些精彩对白或感人情节等制作成课件,以便随时根据学生需要播放,加深学生对这些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利用教材中外史结合的特点。
在讲述具体史实时,教师可以顺便提及同时代的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以便于学生全面理解、深刻把握。如在讲述“三国干涉还辽”时,教师就可以阐述一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有关内容,让学生明白,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正是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在华利益”相互斗争、相互矛盾的表现。由此帮助学生从单纯地死记硬背逐步过渡到在比较、联系和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
3.对于初、高教科书都出现的难点知识。
笔者努力寻找知识的突破口,进行启发诱导,讲清重点和难点,尽量对学生的历史知识进行深化和扩展。例如“辛亥革命”,这是初高中教科书都出现的知识,笔者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计好如下几个递进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和阐述:(1)在辛亥革命时期,旧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2)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3)在辛亥革命时期,完成了哪些民主主义革命任务?(4)综合以上内容,系统说明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和教训是什么?通过上述梯次推进的教学方法,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授课模式,逐步转变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学习方式上来。
参考文献:
[1]刘正勇,钱焕延,应安明.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结构.计算机世界,2004.8.
[2]倪现杰,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出版社,1999.3.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1):115.
- 【发布时间】2019/5/7 9:51:15
- 【点击频次】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