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数学课程资源巧妙运用

 

【作者】 田孟慧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革步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书本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所以数学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合理引入、捕捉、开发、整合各种大量的课程资源,使数学课程变得丰富和鲜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方法的内化,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关键词】 引入;捕捉;开发;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的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随着不断推进的课程改革,使我们意识到:书本是课程的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所以数学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我们用“数学的眼光”合理引入、捕捉、开发、整合各种大量的课程资源,使数学课程变得丰富和鲜活。
  一、 生活素材的合理引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实际。因此,数学应合理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老师课件出示主题图,说:“今天,幼儿园的老师带着小朋友到郊外去游玩,瞧,他们玩得多开心!一转眼到了中午,小朋友都饿了,老师要给小朋友分食物了。同学们,如果要你帮忙老师给小朋友分食物,你觉得在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就会说:“要每人分得同样多。”老师接着说:“对,为了公平,应该平均分。如果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块。如果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1块。就剩1块月饼了,也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人分得——一半。想试着分一分吗?同学们手里有不同形状的纸片,拿出一个你喜欢的,你能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并指出它的一半吗?”学生接着就动手操作。这样一开始就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吸引学生,不知不觉地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情景中。
  又如:学习了“面积计算”可以让学生计算课室和自己卧室的面积。在教学完求平均数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收集数据,算出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让学生制作一张本校各年级人数的统计表。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贴近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又体现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只要我们留心处处,就可以巧用生活中的数学课程资源。
  二、 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捕捉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主人,我们无法预料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什么问题,会怎样回答问题,学生的差异,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学生的不同观点等,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如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在课堂开始,首先老师提出问题:“现在我说几件事,你们能把听到的数据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出示事件,学生填写记录单,(1)在足球比赛中,中国队上半场进了1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2)学校六年级转入10人,转走5人。(3)王叔叔做生意,9月份赚了5000元,10月份亏了2000元。学生独立填表,集体讨论。教师巡视巧妙地收集和利用这些课堂生成的资源,将其分类及反馈,可能产生的表现形式:“单纯的数据形式”“加文字的形式”“加图标或符合的形式”“用正负号的标准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些鲜活的材料进行辨析、讨论。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
  因此,巧妙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鼓励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路径去获取新的知识,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导,学生学习的灵性可以得到真正的释放,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
  三、 信息技术的合理开发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课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而,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以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等都显示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计算机的软件,以动画的形式分别展示用四只小动物(小鹿、小狗、小白兔、小山羊)骑车比赛的故事引入,小鹿骑的自行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狗骑的自行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白兔骑的自行车的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在圆的中心。小山羊骑的自行车的车轮也是圆形的,但是车轴不在中心。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产生求知欲望:为什么小狗、小鹿的自行车骑不动,小山羊的车轮是圆的为什么跑不快,而小白兔的车轮跑的又快又稳呢?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因此,合理开发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 其它学科的合理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因而,我们应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数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如:教学长度单位时,当学生掌握了新知识长度米、分米、厘米、毫米,我就联系语文科目的日记来进行练习。小明的日记: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厘米的牙刷,刷完牙后,就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餐,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我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走进教室,我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好笔记。学生一起念小明的日记,都忍不住笑起来。我接着说:“你们笑什么?”学生有的说:“我笑小明的床2分米。”有人说:“我笑小明的牙刷1厘米长。”……这样,很巧妙地和语文科目整合巩固了这节课的内容。
  又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在素材的选择通过联系音乐科目编歌的改造,让素材既具有形象、生动的趣味。首先,用多媒体形式出示《数青蛙》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学生很自然的唱起歌,接着没有文字的让学生编歌词再唱。最后,出示一句含有字母的儿歌:a只青蛙a张嘴,……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进行编歌。这样,我们巧妙地利用音乐学科的合理整合,直观形象,以极强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一下子进入了学习的境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巧用各种资源,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方法的内化,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 【发布时间】2019/5/7 11:29:44
  • 【点击频次】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