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作者】 张体宗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江口第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将思维训练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观察、思维、语言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培养他们爱科学的情感。基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县电教馆决定将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纳入每年科学科目考试范围,不仅考核学生对实验的正确操作,还注重考核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的理解掌握情况。面对这一新情况,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呢?
  经过多次的实验教学,我发现学生喜欢上实验课,但在实验操作中存在动手有余而思考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不高。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应突出抓好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只有将实验操作与启发思考结合起来,实验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实验前的启发思考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与实验操作紧密相关的问题,从而明确实验操作的目的,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实验操作中来,以避免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盲目性和简单的机械模仿。例如:在教学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时,指导学生进行“过滤”的实验操作,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过滤,用过滤的方法可除去水中怎样的固体杂质?在学生操作前,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怎样除去不溶解于水、易沉入水底的杂质,如混入水中的沙石?(2)怎样除去不溶解于水、飘浮或悬浮在水中的细小物体,如混入水中的豆渣或锯木材留下的细末(3)你了解过滤吗,怎样制作过滤器?(4)怎样进行过滤操作?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过滤的目的及其方法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使学生的操作始终在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实验效果自然就特别好。
  二、注重指导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思考
  在小学科学课中,很多实验的操作不是通过一次性的连续操作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边操作边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思考。每一步操作前的思考,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操作的目的及方法,每一步操作后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楚操作中获取的事实和希望研究解决的问题。例如,学生做雨的模拟实验时,可以用如下的方法进行指导:(1)复习思考:空气由哪些成分组成,雨与空气中的什么成分有关?(2)操作思考: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水沸腾后冒出来的是什么?(3)操作观察:拿出一片冷藏过的玻璃,让学生摸一摸,再把它倾斜放在水蒸气上方,过一会儿,你看到了什么?(4)指导思考: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后变成了什么?(5)归纳小结:雨就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指导实验过程中的思考,重点要放在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过程中发生的实验现象。只有这样,才便于为学生操作结束后进行思考归纳奠定坚实的认知基础。
  三、指导学生实验结束后的思考
  实验结束后的思考,关系到实验的质量,可以说,没有操作后的有效思考,就不能最终实现操作的目标。在这一步,教师要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结束后的思考。
  对于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进行指导。将需要思考的内容设计成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如探究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声音的能力实验中,实验后可设计这样的填空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比较得出传播声音能力最强的是(  );传播声音能力较强的是(  );传播声音能力最弱的是(  )。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采用提问启发的形式或解释现象的形式来指导学生思考。重在让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或用实验结论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如在讲完七色光、学生做完彩虹的实验后,让学生解释瀑布上方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无论用哪种形式指导学生思考,都必须着眼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需要重视将思维训练贯穿于实验教学全过程,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实验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9/5/19 20:04:15
  • 【点击频次】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