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作者】 蓝忠华

【机构】 广西玉林市陆川县沙坡镇秦镜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开放的课堂、有趣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生活的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但是教师教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学的过程,教师都得教好,学生如果不学也只是纸上谈兵。要想让学生学,首先要令他感兴趣。有了兴趣,就能克服困难;有了兴趣,就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策略

  在以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文化理论教学,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制约和限制,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如何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个性培养环境,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需使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使学生的学带有积极性,也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才能更灵活、更牢固。下面就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浅谈下自己的体会。
  一、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
  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是经常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认识兴趣,除产生于认识需要外。还产生于人的好奇心、好胜心。因此,教学过程,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如设疑、质疑,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想知而未知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动脑、动口、动手,在学有所得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形成认识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就会成为学生较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力。
  二、改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想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地“动”起来,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明确学习主体,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我们因材施教,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媒体创造情景,认真组织好每堂课的教学,从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补充教材,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兴趣、最持久的兴趣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学生对所学问题是否弄懂、学会,只有老师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又能弄明白,他们对学习才有兴趣,课堂的教学才能得到顺利进行,老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才能收到较好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注意每一节课的引入,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使学生有一个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使新旧知识衔接好,让新知识能自然过度,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作了铺垫。同时,在教学中,我们坚持面向差生,紧靠课本讲课。讲课时,力求学生听懂听明白,对大部分学生坚持不讲难题、偏题,重在基础知识。教法上采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充分创造教学条件,让学生积极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胜利者”,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
  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动机和欲望,还需要有自主探究的机会。而且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式。瑞士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实践。并最大限度地尽量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方法。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理念。、
  四、要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
  很多同学只重视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而忽视课前预习,有的同学根本没有预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明白:课前预习可以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提高听课效果;还能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能发展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减少对老师的依赖,使自己在课堂上更自信,更有兴趣,还可以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怎样才能培养孩子们的预习习惯呢?就数学学科而言,我认为应该让学生首先阅读分析例题,只有把例题分析透彻了,才能把这一节课的习题都解决了。当预习时发现例题哪里不理解时,先要用笔做上标记,等老师讲课讲到你做标记的地方的时候,认真、仔细的听。预习的时候也要把习题都做一下,现在的数学课本把课后习题分为两组题,即A组题和B组题,当时间充足的时候可以A、B两组题都做完,若时间不允许的话,至少也要做完A组题里的习题,这样才达到了预习的基本目的。
  五、渗透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知识,向学生进行爱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顽强学习的精神。小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故事,不仅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还会激发他们从小立下远大的理想,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
  总之,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师生密切合作,共同营建一个洋溢着灵性和生命力的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自然也会得到发挥和提高,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发展能力之目。
  • 【发布时间】2019/6/11 20:32:58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