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呢?
一、激发探究欲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课堂教学应当生动灵活和兴趣盎然。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唤醒学生的内在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导入语,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等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时对教学内容给以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断前行,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强化阅读能力的指导。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没有好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纸空文。教师应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阅读提纲或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学习《洋务运动》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洋务派的势力主要在地方而不在中央?洋务派提出了什么口号?围绕这些口号他们展开了哪些活动?洋务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涵盖了课文内容,难易适当,因而能吸引学生阅读教材,对教材“层层剥笋”,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自主消化吸收的目的。当学生由教师的“牵引扶帮”阅读学习过渡到自己带疑求解时,便学会了阅读学习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主学习的“金钥匙”。
第二,重视知识记忆能力的指导。不同的历史知识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形成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如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等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可用学语文之法找出重点词句,简化记忆程序,也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历史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好的记忆技巧,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第三,培养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受影视艺术构思的影响,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往往带有直观感情的成分,甚至用现在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以前的历史,因而更多地产生了曲解和错误的论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公正客观地加以评价。如评价秦始皇时,应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虽然滥用武力,统治残暴,但他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应该从他们的历史进步性以及推动历史进程的进步意义来思考,而不是凭自己个人好恶做简单化处理。
三、引导自学质疑,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实施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组序列性问题,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传授质疑方法。如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一是通过自学我知道了什么?二是通过自学我不明白什么?想质疑什么?三是通过自学我还想了解什么?当学生围绕着上述三个问题去阅读历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不是在简单地熟悉课文、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学习《鸦片战争》时,不少学生就提出了下列问题:什么叫“自然经济”?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开启系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之门。
引导学生自学质疑,要循序渐进。学生开始时可能不会思考和质疑,首先让他们根据课文构建知识网络,了解掌握基础知识,接着思考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不易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如讨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时,教师不提供任何观点,让学生们思考讨论,最后形成三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胜利;另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失败了;还有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鼓励学生自学质疑,需要激发学生持久的探索热情。学生善于思考,就不会死读书,就敢于挑战教材,敢于怀疑权威,如“欧洲和中国相比进入封建社会晚得多,为什么欧洲却比中国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在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够成功?”对此,教师不要回避,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学到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在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层层揭示教材内涵,巧妙设疑,引导质疑,使学生带疑探究,从而自觉地走进自主学习之行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激发探究欲望,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课堂教学应当生动灵活和兴趣盎然。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唤醒学生的内在激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导入语,善于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等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时对教学内容给以引导与点拨,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断前行,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会得到不断提高。
二、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一,强化阅读能力的指导。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没有好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是一纸空文。教师应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阅读提纲或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学习《洋务运动》时设计了以下一组问题: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洋务派的势力主要在地方而不在中央?洋务派提出了什么口号?围绕这些口号他们展开了哪些活动?洋务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涵盖了课文内容,难易适当,因而能吸引学生阅读教材,对教材“层层剥笋”,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达到自主消化吸收的目的。当学生由教师的“牵引扶帮”阅读学习过渡到自己带疑求解时,便学会了阅读学习法,教师便交给了学生一把自主学习的“金钥匙”。
第二,重视知识记忆能力的指导。不同的历史知识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形成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如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等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可用学语文之法找出重点词句,简化记忆程序,也可结合数学的“集合”概念,对历史信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重组,形成明确的知识框架,便于系统掌握。好的记忆技巧,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化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第三,培养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因受影视艺术构思的影响,在评价人物和事件时往往带有直观感情的成分,甚至用现在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以前的历史,因而更多地产生了曲解和错误的论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设身处地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公正客观地加以评价。如评价秦始皇时,应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秦始皇虽然滥用武力,统治残暴,但他在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及对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应该从他们的历史进步性以及推动历史进程的进步意义来思考,而不是凭自己个人好恶做简单化处理。
三、引导自学质疑,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的教学,不会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多少痕迹,更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要想鼓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引导学生自学质疑。
实施自主学习,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转化为一组序列性问题,用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质疑,传授质疑方法。如可以围绕以下三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一是通过自学我知道了什么?二是通过自学我不明白什么?想质疑什么?三是通过自学我还想了解什么?当学生围绕着上述三个问题去阅读历史课文的时候,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不是在简单地熟悉课文、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地发现和思考问题。如学习《鸦片战争》时,不少学生就提出了下列问题:什么叫“自然经济”?什么叫“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什么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质疑,开启系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之门。
引导学生自学质疑,要循序渐进。学生开始时可能不会思考和质疑,首先让他们根据课文构建知识网络,了解掌握基础知识,接着思考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根据自己不易理解的地方设计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如讨论“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时,教师不提供任何观点,让学生们思考讨论,最后形成三种观点: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取得了胜利;另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失败了;还有一部分认为辛亥革命既胜利了,又失败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提高。
鼓励学生自学质疑,需要激发学生持久的探索热情。学生善于思考,就不会死读书,就敢于挑战教材,敢于怀疑权威,如“欧洲和中国相比进入封建社会晚得多,为什么欧洲却比中国先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样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样处在封建社会后期,同样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能够成功?”对此,教师不要回避,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用多角度看问题,让学生养成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学到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
在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教学,要求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教材,层层揭示教材内涵,巧妙设疑,引导质疑,使学生带疑探究,从而自觉地走进自主学习之行列,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 【发布时间】2019/7/22 17:48:13
- 【点击频次】2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