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浅议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本文就如何在教学中多措共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一、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学记》告诉我们:“亲其师信其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才会因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老师才能顺利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教师要首先尊重学生,学生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也会去尊重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状态,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平等、亲和的姿态与学生共处;注意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时刻保持微笑,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激励。再比如,老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如果某个学生作业有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坐在椅子上与其进行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建立平等的谈话方式。并且,如果老师出现错误,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因而,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教师根据课文主题思想和文章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如《穷人》一课,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悲惨生活,生动反映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最美在人心的淳朴人性、人情美。《怀念母亲》一文,通过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并借助多张母性之美的照片,让学生慢慢体会到季羡林老人对母亲的小思念和对祖国母亲的大热爱。使学生对美的认知,并通过讲自己的母亲,让小学生感知母爱,感恩母爱,通过体味课文中的文字之美和母爱之美,进而升华为大爱,并围绕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以他们的视角理解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三、领略教材插图展现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例如,《月亮湾》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梨树和苹果树;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水和小桥,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上,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还有绿油油的大片农田。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学生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更唤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的中心是让小学生童稚的心灵在优美的课文词语审美氛围中得以开启,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尽量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和名词雅句,让学生逐渐感悟意境,从中感悟情境之美、文字之美。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学生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体验。例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我们教师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再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水绕山转,山映水中,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五、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例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六、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余,我还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感。无比广漠的宇宙、灿烂辉煌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往往能给人们以丰富无限的美的享受。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对我国的大好河山作了难以计数的描绘。古代文豪,现代大家,皆情不自禁地把笔墨伸向了壮丽的河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使欣赏者领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感。这些客观资源,都是我们在活动中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绝佳材料。我利用学校组织的春秋游、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机会,指导学生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考察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春游时机,我让学生领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勃勃生机;夏日炎炎,江滩踏浪,我让学生感受体验嘉陵江的宽阔胸怀,置身于景,陶醉于情。多让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寻找闪光点,激发潜在的愉悦,这也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情感上升华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灵活多样、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方法,使学生以童真的心灵,丰富的想象,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体验,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乐观积极的审美能力而努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一、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学记》告诉我们:“亲其师信其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了,学生才会因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任教的学科,老师才能顺利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因此,我们教师要首先尊重学生,学生在受到别人的尊重时,也会去尊重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建立一种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情感状态,使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多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平等、亲和的姿态与学生共处;注意自己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时刻保持微笑,对学生的进步行为给予激励。再比如,老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时,如果某个学生作业有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坐在椅子上与其进行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建立平等的谈话方式。并且,如果老师出现错误,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因而,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我们教师根据课文主题思想和文章美的意境,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二、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比比皆是,如《穷人》一课,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悲惨生活,生动反映了人间自有真情在,最美在人心的淳朴人性、人情美。《怀念母亲》一文,通过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并借助多张母性之美的照片,让学生慢慢体会到季羡林老人对母亲的小思念和对祖国母亲的大热爱。使学生对美的认知,并通过讲自己的母亲,让小学生感知母爱,感恩母爱,通过体味课文中的文字之美和母爱之美,进而升华为大爱,并围绕德育主题班会,让学生以他们的视角理解爱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文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三、领略教材插图展现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材中,画了大量形式多样、形象优美、内容丰富的插图。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小朋友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小朋友的美好情感。例如,《月亮湾》是一篇文字和意境都很优美的散文。教学时,我先让小朋友读通课文后,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欣赏文中的插图:村子后面是连绵不断的青山,山坡上长着茂密的梨树和苹果树;村子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青山、绿水和小桥,一群群鱼儿在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河岸上,桃花盛开,远远望去像一片火红的朝霞,还有绿油油的大片农田。这些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心旷神怡,陶醉其中,真切感受到了月亮湾的美,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学生看图读文,声情并茂,丰富了对美好形象的感知,更唤起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四、品味词句体味语言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育的中心是让小学生童稚的心灵在优美的课文词语审美氛围中得以开启,是他们智慧和灵感的萌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尽量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和名词雅句,让学生逐渐感悟意境,从中感悟情境之美、文字之美。小学语文课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的可听可感的审美形象,让学生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逐步完善学生审美的感知体验。例如,《望天门山》这首诗,人们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很少有人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只有小船行驶在江上,远处的天门山逐渐扑进眼帘的时候,“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才会突出。这些用词巧妙的地方,我们教师借助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两岸的青山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驰来。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分组发言,把每个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想象到理解,更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的目的。再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描绘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绮山丽水的画卷。他用三个“真”字写出了桂林山的“奇、秀、险”,突出了山的奇美。作者由静到动描绘了水绕山转,山映水中,山水相映成趣的美景,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热爱和倾心的赞美。细细赏析,还能诱导学生将热爱桂林山水的情感升华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激情。
五、细读文本体会情感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朗读表达最能以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来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美。例如,在教学《东方之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看多媒体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尽情地游览了迷人的沙滩、著名的海洋公园、繁华的街市。结束部分,我请学生说说体会,有的说,香港真繁华啊!有的说,我真想到香港去看看,有的说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学生读着,说着,激动与自豪也溢于言表。
六、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余,我还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美感。无比广漠的宇宙、灿烂辉煌的锦绣河山,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往往能给人们以丰富无限的美的享受。源远流长的祖国文化,对我国的大好河山作了难以计数的描绘。古代文豪,现代大家,皆情不自禁地把笔墨伸向了壮丽的河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些充满激情的诗句,使欣赏者领略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美感。这些客观资源,都是我们在活动中用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培养的绝佳材料。我利用学校组织的春秋游、社会考察、调查研究等机会,指导学生欣赏祖国的自然美景,考察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春游时机,我让学生领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勃勃生机;夏日炎炎,江滩踏浪,我让学生感受体验嘉陵江的宽阔胸怀,置身于景,陶醉于情。多让学生走向社会,到生活中去寻找闪光点,激发潜在的愉悦,这也有利于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情感上升华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灵活多样、循序渐进的审美教育方法,使学生以童真的心灵,丰富的想象,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体验,为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乐观积极的审美能力而努力。
- 【发布时间】2019/8/7 16:19:28
- 【点击频次】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