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感训练是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即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对语言的感受表达出来的能力。语文教学不仅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而且应把它放在重要地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 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情趣的理解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本人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示范诵读、体验语感
由于祖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教好语文的诀窍是“跟我读”。“跟我读”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会五壮士爱祖国、爱人民、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品词赏句、形成语感
语文蕴含着浪漫和诗意,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词语蕴含情感,作者情意的表达常常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的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之中。我们要找准作者情感的聚集点、燃烧点,以此为关键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词语,赏析关键词语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国语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疏通文章脉络,使学生体会出语言内在的逻辑性、严密性,从而认识到字、词、句、段、篇内在的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各段中找出:“我不是弱小的”表现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萨沙为什么要保护更弱小的,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学生通过前后对照,不难看出作者的描写意图和这样写的真实性,学生在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时,也能体会出语言的递进性、整体性和统一性,从而获得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具有直觉的特征。古往今来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三国的曹植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又怎能七步成诗呢?鲁迅如果从小不在私塾里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巴金从小若不烂熟《古文观止》,那么,《阿Q正传》、《家》、《春》、《秋》等划时代的名作又从何而来?可见,反复诵读对语感养成的重要性。
如笔者教《第一场雪》时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这场雪——山村雪夜。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意境美、动态美、节律美的感受能力。在教学《猴子和大象》一课中猴子和大象在来到树下摘果子这一段时,可让学生找出表示猴子和大象动作的词语,然后分析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它们各有摘果子心情怎样?学生说出体会后指导学生边读边模仿动作,并注意读出重音、心情,从而深刻体会语言的动态美。
如在教学古诗《小池》的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的诗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欣赏,紧扣“惜”和“照”来加以体会,学生很快就能入情入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深刻地悟出语言和言情达意性、感染力和意境美。使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语言的节律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四、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如《圆明园的毁灭》。“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引导学生感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圆明园很多风景已不复存在,对圆明园的美只能凭空想像。要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体验、感受、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接着出示平湖秋月等图片,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进行对照。在图片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境界,油然而生出赞美自豪之情。此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某个景点),把这一幅幅图片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读文——想像——感悟——表达”相结合,既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感。同时也为下文学习、感悟圆明园被毁,激起愤怒之情埋下伏笔。
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
五、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在教学了《圆明园的毁灭》时,同学们,面对这一片废墟,你心里有何感受呢?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同时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升华,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总之,精炼的训练既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又能使学生语感的境养得到巩固。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重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探求新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2]《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关键词】 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情趣的理解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黄金时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意义。那么,怎样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呢?本人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对语感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示范诵读、体验语感
由于祖国各地发展不平衡,有些课文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自己无法表达这些情感,很难感受到语感。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范读,把文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深切而又整体的了解。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教好语文的诀窍是“跟我读”。“跟我读”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体会五壮士爱祖国、爱人民、恨敌人的高尚品质,体会他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二、品词赏句、形成语感
语文蕴含着浪漫和诗意,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词语蕴含情感,作者情意的表达常常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关键词作为作者情感集中的表现点,仅存于文本之中。我们要找准作者情感的聚集点、燃烧点,以此为关键展开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关键词语,赏析关键词语的表现力和蕴含的情感,领略国语的艺术魅力从而形成语感。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疏通文章脉络,使学生体会出语言内在的逻辑性、严密性,从而认识到字、词、句、段、篇内在的不可割裂的紧密联系和有机统一。
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可先让学生在各段中找出:“我不是弱小的”表现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萨沙为什么要保护更弱小的,把雨衣盖在了蔷薇花上。学生通过前后对照,不难看出作者的描写意图和这样写的真实性,学生在运用这种阅读方法时,也能体会出语言的递进性、整体性和统一性,从而获得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三、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对语言现象条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础上具有直觉的特征。古往今来文学大家无一不是通过诵读培养了语感,打实了语言功底而成为大家的。试想,三国的曹植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不懂得语感的培养,那么他又怎能七步成诗呢?鲁迅如果从小不在私塾里打下扎实的古文基础,巴金从小若不烂熟《古文观止》,那么,《阿Q正传》、《家》、《春》、《秋》等划时代的名作又从何而来?可见,反复诵读对语感养成的重要性。
如笔者教《第一场雪》时安排了三遍读:第一遍读,整体感知,了解大意;第二遍读,理解内容;第三遍读,让学生吟诵揣摩,通过对朗读中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的体会这场雪——山村雪夜。
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意境美、动态美、节律美的感受能力。在教学《猴子和大象》一课中猴子和大象在来到树下摘果子这一段时,可让学生找出表示猴子和大象动作的词语,然后分析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它们各有摘果子心情怎样?学生说出体会后指导学生边读边模仿动作,并注意读出重音、心情,从而深刻体会语言的动态美。
如在教学古诗《小池》的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时,在学生初步理解的诗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欣赏,紧扣“惜”和“照”来加以体会,学生很快就能入情入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深刻地悟出语言和言情达意性、感染力和意境美。使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语言的节律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四、创设情景、获得语感
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感悟的催化剂。在教学中凭借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相应的情境: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实物的演示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形象印在脑海中,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悟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感训练。如《圆明园的毁灭》。“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引导学生感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圆明园很多风景已不复存在,对圆明园的美只能凭空想像。要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体验、感受、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感。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接着出示平湖秋月等图片,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与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进行对照。在图片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境界,油然而生出赞美自豪之情。此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某个景点),把这一幅幅图片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读文——想像——感悟——表达”相结合,既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感。同时也为下文学习、感悟圆明园被毁,激起愤怒之情埋下伏笔。
在教学《出塞》时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明月和边关是戍边将士的两个典型景物。教学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并想象: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关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故乡的亲人来。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以明月、关山为主的凄凉的图画,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朗读时边关将士悲壮慷慨的气势便很自然地流露。
五、读写结合,强化语感
柳斌指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教师对词法、语法、章法的讲解讲出来,也不能依靠教师对课文的详尽分析分析出来,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只有在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只有在学生自身主动参与的语文课。”语文课标提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就是要求阅读教学中要注重读写结合,强化学生语感。
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以后,安排了写景作文,让学生把最近到公园或郊外游玩观察到的美丽景色按顺序写下来。让学生凭借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去写作文,写后凭借语感自行修改。在教学了《圆明园的毁灭》时,同学们,面对这一片废墟,你心里有何感受呢?你想说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同时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此时的练笔,可使学生情感的积聚得以爆发,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得到升华,语感的敏锐性同时得到提高。
总之,精炼的训练既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又能使学生语感的境养得到巩固。
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重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探求新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2]《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
- 【发布时间】2019/8/7 16:21:10
- 【点击频次】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