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初探

 

【作者】 龙萧竹

【机构】 四川省南部县河东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习近平多次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他指出:“要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具备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无疑就历史地落在了学校落在了教育头上。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我们就一定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论述了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创新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习近平的执政理念中,创新,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他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具备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学校、示教室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我们就一定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出一代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
  一、建立和谐民主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初中和语文教学中,只有建立了和谐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果师生关系淡漠,那么消极情感就左右了学生。我们教师只有热爱教育对象,严以律己,养成高尚的师德情操,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和拥护,教师的行为就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同时,教师尊重学生差异,相信学生、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恰当的成长机会。人格平等、民主对待,创设融洽、和谐、宽松的氛围,学生才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学习。比如:我们教师很策略地提出意见或建议;认真听取每位学生的谈话,适当地沟通善意地对待学生的过失与不足。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厚的师生感情、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本来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也会因此而爱学习,其他问题和困难也很有可能迎刃而解。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中顺利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营造兴趣氛围,不断推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里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我和学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课堂上,我和学生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教学中感受试验的不同结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创新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三、鼓励质疑求新求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才能促使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盲从,不迷信,要敢于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让学生经常处于这样的“愤”“悱”的思想状态下,他们的思维往往能被更深层次地激活,才能有思维激烈的碰撞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思维能力也才能得到真正的砥砺与提高。
  四、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图表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我组织学生组合学习,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学生在求新、求异的学习中,培养了创新意识。
  五、组织探究实践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探究活动,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创造力。丰富的实践活动不仅使青少年拥有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而且丰富了青少年的表象储备,为想象、创造提供了丰厚的“原料”。同时,在探究实践中遇到新困惑,产生了新需要,必能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力。初中学生追求新奇、善于模仿、喜欢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时间学习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比如:参观访问、记者招待会、讲故事、演课本剧、朗诵比赛、书法竞赛、演讲比赛、作文竞赛、办墙报、办黑板报、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华,从而产生成就感,这样,学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就会日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必然会得以提高。
  六、进行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在教学中,我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激励评价,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我总是首先给予肯定。我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师光荣的历史任务,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做一个灵活的组织者、积极的引导者和创造的推动者,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竞争、体验、创造,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学生就一定会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发布时间】2019/8/7 16:24:25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