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激趣
【关键词】 ;
【正文】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还能从中获得语感,形成语文意识,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都能有所提高。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也提出了要求: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如此重要,如何来落实?如果仅靠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以及各科的教材,那是远远不够的。怎么办?多读书,读整本的书。
如何让学生阅读整本书?现在的书店、图书馆里面的书数不胜数,但很多并不适合学生去阅读。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要借助书的封面、目录、封底等内容循循善诱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教给学生读书的策略,让他们去读整本书。这是读前的引导,也就是阅读导读课。故此,要让学生乐于去读一整本书,教师就要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激趣。如何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可以从这几处进行思考。
一、在导入中激趣
有个好的开端,就代表成功了一半。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活跃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图片导入、书中的人物导入、精彩片段导入……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这个契机让学生乐于去读整本书。
在执教整本书阅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导读课时,我就采用了视屏导入,截取了一个视屏片段让学生观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惊叹,时而微笑,视屏播放完毕,学生意犹未尽,随后说道:“孩子们,刚刚我们所看的这个视屏片段就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本书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孩子们看了视频想去继续了解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自然有了读这本书的兴趣。
再如在执教整本书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导读课中我就根据孩子们的认知来进行导入。“孩子们,在《狐狸和乌鸦》中,故意说乌鸦唱歌好听,从乌鸦嘴里骗肉吃的是狐狸;在《狐假虎威》中,借助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大摇大摆走着的也是狐狸。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只不一样的狐狸,它很了不起,它呀,就在我们今天一起要读的这本书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孩子们对狐狸的认知就是狡猾,听到老师说有一只了不起的狐狸,就想要去看一看,去读一读,了解一下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书中的狐狸究竟怎样的了不起?
通过这些方式的导入,孩子们就有了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在封面中激趣
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封面,从封面中获取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去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如在上整本书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导读课时,有的孩子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没头脑是谁?他为什么叫没头脑?不高兴又是谁?他们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疑问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回荡。有了这些问题,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去了解,想去读这一本书。
除了题目,有时候还可以借助封面上的图片进行激趣。在整本书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导读课中,让学生观察封面,有的孩子就看到封面上有一只小兔子拉着大兔子的耳朵,顺势一引:“它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吧!”孩子们对什么东西都是好奇的,正是由于这份好奇心,想知道它们会说些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去读这一本书的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中,介绍封面又是老师们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介绍封面时何不充分利用封面上的资源去激发孩子们读这本书的兴趣呢?
三、在目录中激趣
在推荐孩子们读的书中,有许多书都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一个题目就概括了一个内容,要想知道这一个个故事在多少页,就可以请目录来帮忙。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就要让学生去了解目录。当学生看到目录时,代表着各种内容的题目就会尽收眼底,学生读一读这些题目,就会被其吸引,就有了想读这本书的动力。
在执教整本书阅读《乌丢丢的奇遇》导读课时,让学生观察目录,读一读目录中的内容,并告诉孩子喜欢什么等一下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读什么。听了老师这么一说,有的孩子赶紧举手说:“读《与蛇对话》。”我问:“想知道什么?”这一个孩子立马说道:“我想知道他与蛇是怎样对话的?”有的孩子想读《蘑菇人》,他想知道蘑菇人长什么样子?有的孩子想读《小脚丫从哪里来》,想知道是谁的小脚丫?小脚丫从哪里来?还有的孩子想读《种鸡蛋的小姑娘》,觉得特别神奇,想知道鸡蛋到底会不会种出来?……
这些题目吸引着孩子们,通过追问明白了学生对这些故事充满了好奇,特别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看到孩子们这也想读,那也想看,我就知道孩子们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让他们去读,他们是乐于接受的。
四、在片段中激趣
在整本书的导读课中,往往我们会选择一个片段让孩子们去读,让孩子们去感受读书的快乐,从中教给孩子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在这个片段的学习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快乐中去习得方法,感受阅读的快乐。
如在执教《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的片段学习时,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片段——《种鸡蛋的小姑娘》来进行教学。在读之前,我提出了要求:边读边勾画自己感兴趣的,或令你开心的、感到好奇的句子,并试着写写自己的感受。
有的孩子读到“这我知道。那天,你是从我的屁股底下掏走的,还不让我叫……”边读变笑,把这个句子勾了下来,在“屁股”二字下作了一个记号。在汇报交流时我让这个孩子来读这个句子,他一读,全班孩子都在笑。这就是读书的快乐啊!孩子们从这样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书他怎能不去读呢?
有的孩子读到“让鸡蛋发芽、开花……”时就在旁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写道:“鸡蛋真的会发芽吗?”在交流时,我让全班同学去猜,有说鸡蛋不会发芽,只有种子才会。有的说会,因为老母鸡都来帮忙了,还唱了催生歌。孩子们各抒己见,我在顺势引导:“鸡蛋究竟会不会发芽?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这一本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吧!”孩子们想知道结果,读这本书的兴趣自然就有了。
还有的孩子勾画了母鸡唱歌的句子:“咕咕哒,咕咕哒,歌儿唱给我的鸡蛋小娃娃……”孩子们进行汇报时,他们真的在唱,脸都乐开了花。有的边唱还边在做动作。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在读书中感受到了乐趣。
结合学生们的交流汇报,我相机板书读书的方法:勾、写、猜、演。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当中获得的,他们自然乐于接受。当然,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快乐中习得,这样的学习他们才会喜欢,这样的读书他们才开心。多读书,读一整本的书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它能很好的得以实现。
当然,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中激趣的点位还有很多,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
总之,要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要紧扣“趣”字。时刻谨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趣”做好了学生才会更乐意的去读这一本书,喜欢读更多的书,才能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中去感受阅读的快乐。
如何让学生阅读整本书?现在的书店、图书馆里面的书数不胜数,但很多并不适合学生去阅读。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书,要借助书的封面、目录、封底等内容循循善诱让学生喜欢上这本书,教给学生读书的策略,让他们去读整本书。这是读前的引导,也就是阅读导读课。故此,要让学生乐于去读一整本书,教师就要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激趣。如何去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可以从这几处进行思考。
一、在导入中激趣
有个好的开端,就代表成功了一半。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能活跃课堂气氛,自然而然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图片导入、书中的人物导入、精彩片段导入……教师要善于利用导入这个契机让学生乐于去读整本书。
在执教整本书阅读《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导读课时,我就采用了视屏导入,截取了一个视屏片段让学生观看,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而惊叹,时而微笑,视屏播放完毕,学生意犹未尽,随后说道:“孩子们,刚刚我们所看的这个视屏片段就是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本书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孩子们看了视频想去继续了解后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自然有了读这本书的兴趣。
再如在执教整本书阅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导读课中我就根据孩子们的认知来进行导入。“孩子们,在《狐狸和乌鸦》中,故意说乌鸦唱歌好听,从乌鸦嘴里骗肉吃的是狐狸;在《狐假虎威》中,借助老虎的威风,在百兽面前大摇大摆走着的也是狐狸。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只不一样的狐狸,它很了不起,它呀,就在我们今天一起要读的这本书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孩子们对狐狸的认知就是狡猾,听到老师说有一只了不起的狐狸,就想要去看一看,去读一读,了解一下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书中的狐狸究竟怎样的了不起?
通过这些方式的导入,孩子们就有了读整本书的兴趣。
二、在封面中激趣
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我们要让孩子们认识封面,从封面中获取书名、作者、出版社等信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去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如在上整本书阅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导读课时,有的孩子一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会产生许多问题:没头脑是谁?他为什么叫没头脑?不高兴又是谁?他们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疑问在孩子们的大脑中回荡。有了这些问题,孩子们迫不及待想去了解,想去读这一本书。
除了题目,有时候还可以借助封面上的图片进行激趣。在整本书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的导读课中,让学生观察封面,有的孩子就看到封面上有一只小兔子拉着大兔子的耳朵,顺势一引:“它们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本书吧!”孩子们对什么东西都是好奇的,正是由于这份好奇心,想知道它们会说些什么?从而激发了学生去读这一本书的兴趣。
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中,介绍封面又是老师们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介绍封面时何不充分利用封面上的资源去激发孩子们读这本书的兴趣呢?
三、在目录中激趣
在推荐孩子们读的书中,有许多书都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一个题目就概括了一个内容,要想知道这一个个故事在多少页,就可以请目录来帮忙。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就要让学生去了解目录。当学生看到目录时,代表着各种内容的题目就会尽收眼底,学生读一读这些题目,就会被其吸引,就有了想读这本书的动力。
在执教整本书阅读《乌丢丢的奇遇》导读课时,让学生观察目录,读一读目录中的内容,并告诉孩子喜欢什么等一下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读什么。听了老师这么一说,有的孩子赶紧举手说:“读《与蛇对话》。”我问:“想知道什么?”这一个孩子立马说道:“我想知道他与蛇是怎样对话的?”有的孩子想读《蘑菇人》,他想知道蘑菇人长什么样子?有的孩子想读《小脚丫从哪里来》,想知道是谁的小脚丫?小脚丫从哪里来?还有的孩子想读《种鸡蛋的小姑娘》,觉得特别神奇,想知道鸡蛋到底会不会种出来?……
这些题目吸引着孩子们,通过追问明白了学生对这些故事充满了好奇,特别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故事?看到孩子们这也想读,那也想看,我就知道孩子们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让他们去读,他们是乐于接受的。
四、在片段中激趣
在整本书的导读课中,往往我们会选择一个片段让孩子们去读,让孩子们去感受读书的快乐,从中教给孩子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在这个片段的学习中教师就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快乐中去习得方法,感受阅读的快乐。
如在执教《乌丢丢的奇遇》这本书的片段学习时,我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片段——《种鸡蛋的小姑娘》来进行教学。在读之前,我提出了要求:边读边勾画自己感兴趣的,或令你开心的、感到好奇的句子,并试着写写自己的感受。
有的孩子读到“这我知道。那天,你是从我的屁股底下掏走的,还不让我叫……”边读变笑,把这个句子勾了下来,在“屁股”二字下作了一个记号。在汇报交流时我让这个孩子来读这个句子,他一读,全班孩子都在笑。这就是读书的快乐啊!孩子们从这样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书他怎能不去读呢?
有的孩子读到“让鸡蛋发芽、开花……”时就在旁边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并写道:“鸡蛋真的会发芽吗?”在交流时,我让全班同学去猜,有说鸡蛋不会发芽,只有种子才会。有的说会,因为老母鸡都来帮忙了,还唱了催生歌。孩子们各抒己见,我在顺势引导:“鸡蛋究竟会不会发芽?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这一本书,在书中寻找答案吧!”孩子们想知道结果,读这本书的兴趣自然就有了。
还有的孩子勾画了母鸡唱歌的句子:“咕咕哒,咕咕哒,歌儿唱给我的鸡蛋小娃娃……”孩子们进行汇报时,他们真的在唱,脸都乐开了花。有的边唱还边在做动作。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在读书中感受到了乐趣。
结合学生们的交流汇报,我相机板书读书的方法:勾、写、猜、演。这些方法是学生自己在读书当中获得的,他们自然乐于接受。当然,读书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快乐中习得,这样的学习他们才会喜欢,这样的读书他们才开心。多读书,读一整本的书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它能很好的得以实现。
当然,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中激趣的点位还有很多,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思考。
总之,要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中要紧扣“趣”字。时刻谨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趣”做好了学生才会更乐意的去读这一本书,喜欢读更多的书,才能真正走进书的世界中去感受阅读的快乐。
- 【发布时间】2019/8/7 16:24:37
- 【点击频次】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