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
【正文】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
药品:NaCl、 KNO3、 H2O、熟石灰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某种固体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二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无限制的溶解某种固体物质
1、活动探究一 :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种物质
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2、活动探究二: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分析]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
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师生共同初步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刚刚的实验说明以下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4、【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形成共识
[小结]
向该溶液中加一定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讨论】为什么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5、活动探究三:在相同条件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还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向刚才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可知,在饱和溶液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是很有必要的
6、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比如现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
小结归纳: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食盐、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2克食盐和0.2克熟石灰。
现象:2克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食盐;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思考: 通过刚才实验,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结论: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1)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一定 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媒体播放] 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生: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三、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3、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②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
五、板书设计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堂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经过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建立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设计思路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采用提问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流程,应用概念,并从应用中回到本节知识点,进行课堂回顾,体现活动价值与意义。
1、 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教学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
药品:NaCl、 KNO3、 H2O、熟石灰
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问]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gNaCl呢?物质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某种固体物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来说话。
二 、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无限制的溶解某种固体物质
1、活动探究一 :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种物质
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交流发表观察所得:第一次的5g氯化钠都溶解了;第二次的5g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加入5mL水后氯化钠又溶解了。
2、活动探究二:用KNO3代替NaCl再进行上述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观察交流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后的现象
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分析]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小结]
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度的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就会发生变化。
师生共同初步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通过刚刚的实验说明以下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4、【思考、讨论】怎样判断一种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形成共识
[小结]
向该溶液中加一定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讨论】为什么一定要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小结]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5、活动探究三:在相同条件下,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还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
向刚才的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观察现象
通过实验可知,在饱和溶液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是很有必要的
6、 【思考、讨论】那么,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果能转化,怎样转化?比如现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
小结归纳: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二)、浓溶液和稀溶液
【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
【实验演示】食盐、熟石灰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在两支试管中各盛约10毫升的水,分别加人2克食盐和0.2克熟石灰。
现象:2克食盐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食盐;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思考: 通过刚才实验,想一想饱和溶液跟溶液的浓、稀有关系吗?
结论: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溶液的浓稀和是否饱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们间的关系是:
(1)浓溶液 不一定 是饱和溶液,稀溶液 不一定 是不饱和溶液;
(2)对于同一种溶质和溶剂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一定 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媒体播放] 海水晒盐的过程。
学生: 观看、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三、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课堂练习
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吗?为什么?
3、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可采取什么方法?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②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
五、板书设计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间的相互转化。(对大多数固体物质而言)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课堂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有关的知识和经验。学生经过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建立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相互转化,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设计思路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课采用提问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析海水晒盐的流程,应用概念,并从应用中回到本节知识点,进行课堂回顾,体现活动价值与意义。
- 【发布时间】2019/8/7 17:00:43
- 【点击频次】3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