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多形式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带有一定抽象性、逻辑性的学科,相对于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如果没有恰当的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容易造成幼儿学习上的畏惧感,从而抑制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幼儿的终身发展十分不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采用不同的形式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 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学数学;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所学科目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对学习自然就会高度投入,当然也就会得到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培养幼儿的兴趣,是摆在9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使 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来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 提供丰富有趣的操作材料和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
首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度的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则是具体形象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但丰富、有趣的操作材料则是架在这条鸿沟上的桥梁。如在娃娃家,我设计了“我为妈妈做项链”、“真理衣物” 、“我为娃娃过生日”、“量一量”、“送外卖”等生活情境。分别提供了颜色各异的珠子、衣物、橡皮泥、石头、树叶、塑料盒等材料,帮助幼儿积累排序、对应、分类、测量、序数等数的经验。
其次,幼儿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天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很多的事情,比如玩耍、上课、午休、游戏等等。教师应充分研究这些日常生活的环节,精心设计,将教学的元素糅合于这些日常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数学知识的渲染,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活动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比如一件简单到孩子吃橘子的事情,便可以循循善诱导入数学元素:可以让孩子们剥开橘子后数-数有几瓣、然后再让他们把橘子-瓣瓣摆成自己想象的样子,结果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变成三角形、有的变成圆形、还有的变成方形。有时,我还启发幼儿想想吃了几瓣还剩几瓣等。这样,在吃橘子这一生活环节中让幼儿边吃边玩边思考,从而成功地让孩子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在吃橘子这点上,而且还成功的寓教于玩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玩角色游戏时,我创设了小医院游戏情境。幼儿在玩小医院中被医院的场景给吸引了,他们都争着要做医生、护士。刚开始游戏时,他们只关注到这些操作材料,通过不断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摆弄之后,就无序、随意地放在操作台上,又去摆弄另-件工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和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医院更整洁。经讨论,大家决定一起设计物品摆放的图形标志,并在标志处写上这个物品的件数,以便整理检查是否完整。这样,幼儿角色扮演的兴趣一下子就转移到了图形设计、配对和数字对应中,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物品用完后归回原位的习惯。
二、 运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学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7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7”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宝宝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小超市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它如串珠子游戏、数客人游戏、蝴蝶找花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
因此,在现实的游戏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迪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3-6岁的幼儿,幻想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很愿意和一些小动物亲近、玩耍。所以,每次上新课时,我努力营造环境氛围,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内容,创编一段故事,再配上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再到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入新课。孩子们特别喜欢。故事讲完后,幼儿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问题。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7以内数的多少”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拔河比赛,老师刚才去看了一场,4只小猫与7只小兔组成两队进行比赛。结果是小兔队获胜,它们一个个高兴地又蹦又跳,这时,有一个小动物大喊:“这太不公平了!”小猫们个个噘起嘴巴,很不高兴,它们不知道为什么不公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幼儿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都想替小猫队说话。我趁势导入新课,并及时加以启发,幼儿很快就掌握了7以内的数字比较多少的方法。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纲要强调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便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生活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以从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比如看看时钟,走楼梯的时候数台阶,给袜子配对等;家长可以在休息时间和孩子进行棋牌类游戏。扑克牌、跳棋、飞行棋、五子棋,这些既是玩具也可以作为数学学具,让孩子在玩中熟悉数学关系;孩子一般都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家长千万不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强迫孩子进行数学运算、背数学公式等,这样会打击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适得其反;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和数学相关的玩具,比如几何片、七巧板等等,在孩子自我探索中,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数学游戏。假如孩子获胜,家长还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励。
综上所述,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培养需要多种方法和手段,作为幼儿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学,使幼儿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淑英.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社会心理科学.2000.3
【关键词】 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学数学;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所学科目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们对学习自然就会高度投入,当然也就会得到好的效果。因此,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要充分尊重和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培养幼儿的兴趣,是摆在9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实践证明,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可以使 无形的“情”和有形的“景”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从而增强来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 提供丰富有趣的操作材料和贴近幼儿生活的情景
首先,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度的抽象性,而幼儿的思维则是具体形象的。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但丰富、有趣的操作材料则是架在这条鸿沟上的桥梁。如在娃娃家,我设计了“我为妈妈做项链”、“真理衣物” 、“我为娃娃过生日”、“量一量”、“送外卖”等生活情境。分别提供了颜色各异的珠子、衣物、橡皮泥、石头、树叶、塑料盒等材料,帮助幼儿积累排序、对应、分类、测量、序数等数的经验。
其次,幼儿最熟悉的莫过于每天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发生很多的事情,比如玩耍、上课、午休、游戏等等。教师应充分研究这些日常生活的环节,精心设计,将教学的元素糅合于这些日常的生活中去,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数学知识的渲染,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既可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活动的需要,又可以促进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比如一件简单到孩子吃橘子的事情,便可以循循善诱导入数学元素:可以让孩子们剥开橘子后数-数有几瓣、然后再让他们把橘子-瓣瓣摆成自己想象的样子,结果可谓是丰富多彩。有的变成三角形、有的变成圆形、还有的变成方形。有时,我还启发幼儿想想吃了几瓣还剩几瓣等。这样,在吃橘子这一生活环节中让幼儿边吃边玩边思考,从而成功地让孩子们的关注点不仅仅在吃橘子这点上,而且还成功的寓教于玩中,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在玩角色游戏时,我创设了小医院游戏情境。幼儿在玩小医院中被医院的场景给吸引了,他们都争着要做医生、护士。刚开始游戏时,他们只关注到这些操作材料,通过不断地对这些材料进行摆弄之后,就无序、随意地放在操作台上,又去摆弄另-件工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和幼儿讨论怎样让小医院更整洁。经讨论,大家决定一起设计物品摆放的图形标志,并在标志处写上这个物品的件数,以便整理检查是否完整。这样,幼儿角色扮演的兴趣一下子就转移到了图形设计、配对和数字对应中,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物品用完后归回原位的习惯。
二、 运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学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7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7”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宝宝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在各种角色游戏中,有大量学习数学的机会。如在小超市游戏中,幼儿可以将商品分类摆放,并在买卖过程中学习数的加减运算。其它如串珠子游戏、数客人游戏、蝴蝶找花游戏等,可使幼儿比较10以内数的多少、大小,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等知识。
因此,在现实的游戏情境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启迪幼儿学习数学兴趣
3-6岁的幼儿,幻想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很愿意和一些小动物亲近、玩耍。所以,每次上新课时,我努力营造环境氛围,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根据教材的内容,创编一段故事,再配上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再到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入新课。孩子们特别喜欢。故事讲完后,幼儿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问题。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7以内数的多少”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森林里正在举行动物拔河比赛,老师刚才去看了一场,4只小猫与7只小兔组成两队进行比赛。结果是小兔队获胜,它们一个个高兴地又蹦又跳,这时,有一个小动物大喊:“这太不公平了!”小猫们个个噘起嘴巴,很不高兴,它们不知道为什么不公平。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幼儿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都想替小猫队说话。我趁势导入新课,并及时加以启发,幼儿很快就掌握了7以内的数字比较多少的方法。
四、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纲要强调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以便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生活中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以从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比如看看时钟,走楼梯的时候数台阶,给袜子配对等;家长可以在休息时间和孩子进行棋牌类游戏。扑克牌、跳棋、飞行棋、五子棋,这些既是玩具也可以作为数学学具,让孩子在玩中熟悉数学关系;孩子一般都是具体的形象思维,家长千万不要在很小的时候,就强迫孩子进行数学运算、背数学公式等,这样会打击孩子对于数学的兴趣,适得其反;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些和数学相关的玩具,比如几何片、七巧板等等,在孩子自我探索中,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可以和孩子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数学游戏。假如孩子获胜,家长还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励。
综上所述,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而兴趣的培养需要多种方法和手段,作为幼儿教师,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幼儿主动学、乐意学,使幼儿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淑英.培养学前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社会心理科学.2000.3
- 【发布时间】2019/8/7 17:01:31
- 【点击频次】2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