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效果

 

【作者】 刘菊香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红莲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来提高提问的效果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设疑问难、激发兴趣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况,新颖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系统、准确、抑扬顿挫的讲解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适宜的障碍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对疑难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52+18,420+856,546-389,
1052-302。接着教师很快说出四道题的得数。还可以让学生出几道加法或减法的算式,老师一一口答。学生通过计算验证老师回答的结果。这时,大家惊奇里面到底有什么诀窍呢?于是老师就乘机因势利导地说:“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解开了这个谜。这时同学们就会带着急于探究知识的心情去认真学习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中引出问题
  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在教学中应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例如:我们这教学加法交换律时,让两排学生站在讲台前第一排5名,第二排10名,问一共有多少名?该怎么列式呢?那么学生会答5+10=15,这时老师再让第一排和第二排的学生交换位置,老师刚开口,学生就会马上回答10+5=15。然后老师问,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两排的学生交换位置总人数不变,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从这题不难看出,就可以恰到好处地将数学问题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了。有利于学生认同加法交换律。
  由此看来,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所提的问题是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推导、运算能够回答的问题,而不是超出学生实际,使得学生无法回答,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消极畏难的情绪,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
  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把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把孩子们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进行“再创造”的工作中。
  1.循循善诱,以问引问。让学生学会提问,教师可以以问引问,激发探究欲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问号转化为句号,再将句号改用问号。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先任意出示一些图形,提问:“你能按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图形分类吗?”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教师一一出示后,再提问:“对以上的分类方法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比较有价值的问题有:为什么这样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是否可以第二次分类?分类后各类图形叫什么名称?各类图形有什么特征?教师把问题写在白板上,请学生挑选问题探索、讨论,最后得到答案。接着提出新的问题:“生活中哪些东西看上去呈正方形、长方形的形状?”......学生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下,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即获得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2.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永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给课程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它那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时刻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在教学“图形认识”教师先出示各种图形,并用各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再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把它们组合一个机器人。机器人说话了:“小朋友,我是图形知识博士,你在图形知识方面有什么问题尽管问我吧!”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争先恐后提出了许多问题,使教与学在良好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总之,要提高课堂提问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探索求知识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紧扣学生的实际水平,讲究提问方式,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善于创设某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得到充分发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样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9/8/7 17:12:25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