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谈千官中学历史课堂中的分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在新课改形势下,郁南县千官中学开展“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分学习小组和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科组的课堂中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分层教学,做到对全体学生的分层,对教学目标的分层,对课堂教学的分层。通过分层教学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个体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
【关键词】 历史课堂;分层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乡镇初中生源的知识文化基础以及家庭背景、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水平等个体差异不断增大。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当今教师应当承认并重视这些差异,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然而很多学校在现行班级统一的授课条件下,教师面对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与不同能力的的学生群体,是否应根据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和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由点到面对初中历史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
1. 分层教学对历史学科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重大变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面向未来出发,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初中学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而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 分层教学在历史学科的应用步骤
2.1 全体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每个学生逐个谈话,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智力差异、思维差异、学习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等的方面的差异和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然后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再根据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心理特征,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学困生、中层生、上层生)。分组时遵循“同组异质、间组同质”的原则。在每一组中按一定比例把上层、中层、学困平均分到各小组中去,这样有利于学习成绩好、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学生影响到其他同学,带领他们共同进步。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间的竞争。同时在选小组长时不能按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关键要看组织协调能力。多给一些学困生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进步。
2.2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课标》要求和各层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按其重难点划分若干层次,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围绕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
2.3 课堂教学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比较好的方法是目标教学法。通过目标的呈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上层生、学困生的“分”环节。通过小组内的合作较好地达成目标,又突显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既完成学习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3.1 分层设疑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课堂设疑,开展分层教学。课堂设疑既能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及时反馈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模式。
2.3.2 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是最能反映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知识,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对于中层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上层生提出挑战;对于上层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了解大纲以外的知识。因此要编排适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对有创新的解题方法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3.3 分层辅导
学困生的辅导一般在课堂上完成,他们既可以向上层生或中层生请教,又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争取课内完成学习目标。上层生或中层生的辅导,不仅在课上,还要延续到课后。在课堂上无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讨论,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评论,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以拓宽视野,探究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上层生或中层生的课外活动,又极大地吸引了学困生,使他们奋力追赶上层生或中层生,使学生全员参与,各有所得。
2.4 分层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遵循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的原则。适时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样使学生能扬长补短,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树立信心。对于学困生能掌握基础题就可以给良,让他们享受每次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中层生或上层生的评价可以以一个历史故事或一篇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依据;也可以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总之,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使上层生不产生骄傲情绪,学困生不自暴自弃。
3. 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感想
分层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这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兼顾,力图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对学困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也有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使上层生的能力得到展示和发挥,针对学生的实际,每一层次采取不同的难度,不同的课堂提问和技能训练,作业要求体现梯度,设置分层练习、作业、或反馈检测题。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条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实现目标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建设者。
【关键词】 历史课堂;分层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乡镇初中生源的知识文化基础以及家庭背景、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水平等个体差异不断增大。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差异的。作为当今教师应当承认并重视这些差异,应该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然而很多学校在现行班级统一的授课条件下,教师面对发展水平、认知水平与不同能力的的学生群体,是否应根据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教学”和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由点到面对初中历史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
1. 分层教学对历史学科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需要教育者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这个重大变革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从面向未来出发,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和谐发展,把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初中学生由于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而我们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必须掌握学生学习的层次性,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2. 分层教学在历史学科的应用步骤
2.1 全体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心理等方面的情况,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钻研的深度,在可能的情况下对每个学生逐个谈话,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智力差异、思维差异、学习差异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性格等的方面的差异和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然后对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判,再根据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心理特征,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学困生、中层生、上层生)。分组时遵循“同组异质、间组同质”的原则。在每一组中按一定比例把上层、中层、学困平均分到各小组中去,这样有利于学习成绩好、能力强、态度端正的学生影响到其他同学,带领他们共同进步。既有组内的合作,又有组间的竞争。同时在选小组长时不能按成绩的好坏来衡量,关键要看组织协调能力。多给一些学困生一些机会,鼓励他们进步。
2.2 教学目标分层
根据《课标》要求和各层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出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按其重难点划分若干层次,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教师围绕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教学,并为学生的逐层递进设立台阶。
2.3 课堂教学分层
实施分层教学比较好的方法是目标教学法。通过目标的呈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明白本节课自己应该达到的目标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授课形式,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又有兼顾上层生、学困生的“分”环节。通过小组内的合作较好地达成目标,又突显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这样既完成学习目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2.3.1 分层设疑
一堂课的成败,关键在于每个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积极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课堂设疑,开展分层教学。课堂设疑既能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是及时反馈的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一个和谐平等的模式。
2.3.2 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是最能反映一堂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而且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学困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知识,及时鼓励,增强信心;对于中层生则要求他们准确完成基础目标。做好知识的巩固工作,向上层生提出挑战;对于上层生布置难度较大的作业,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让他们了解大纲以外的知识。因此要编排适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启发,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对有创新的解题方法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3.3 分层辅导
学困生的辅导一般在课堂上完成,他们既可以向上层生或中层生请教,又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争取课内完成学习目标。上层生或中层生的辅导,不仅在课上,还要延续到课后。在课堂上无法统一解决的问题课后可以继续讨论,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写成小评论,成立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参观考察活动,以拓宽视野,探究历史学科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上层生或中层生的课外活动,又极大地吸引了学困生,使他们奋力追赶上层生或中层生,使学生全员参与,各有所得。
2.4 分层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遵循差异性、及时性和鼓励性的原则。适时提出学生在哪些方面有了进步,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这样使学生能扬长补短,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树立信心。对于学困生能掌握基础题就可以给良,让他们享受每次学习后成功的喜悦。中层生或上层生的评价可以以一个历史故事或一篇评价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依据;也可以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总之,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并使上层生不产生骄傲情绪,学困生不自暴自弃。
3. 历史学科分层教学的感想
分层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学生个体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的教学要求。也就是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这种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兼顾,力图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到极致。特别是对学困生,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发言的机会,也有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也使上层生的能力得到展示和发挥,针对学生的实际,每一层次采取不同的难度,不同的课堂提问和技能训练,作业要求体现梯度,设置分层练习、作业、或反馈检测题。以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吃饱、吃好。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而且是教学观念、教学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样的转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适合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条件,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实现目标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新型建设者。
- 【发布时间】2019/8/7 17:20:51
- 【点击频次】2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