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小组探究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作者】 李真高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关于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仔细研究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需要教师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 语文学科;小组探究学习;有效性

  在学生人数较多的班级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探究学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首先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仔细研究课程标准,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还需要教师根据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策略,下面结合语文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可以按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高低把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再考虑性别比例、个性特点、兴趣指向、交往意愿、言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守纪状况等因素,把全班分为8人小组(人员为偶数可避免合作中的某些不便)。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合作小组之间在人员数目、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当的,小组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组内异质是指同小组内每个组员在知识、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应该是不同层次的,以保证在小组之间开展公平竞争和组内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合作伙伴关系,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为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语文教师须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语文水平特点,制定一个合作学习方案,确定小组成员的角色,做到分工明确。如:让威信高、语文综合能力强的同学任小组长,负责主持组内的交流,收集组内成员的学习信息,征求组内成员在合作学习上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成员间的关系,调动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让语言概括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记录员,负责记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现象,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协调各个组员发言的内容,并将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总结后,反馈给组长或老师;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任首席发言人,综合本组的发言内容,代表小组在全班交流,第二发言人作补充完善。让责任心强的同学任检查员,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控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声音,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并对成员的表现作以评定并记录,作为以后评优的依据等。这样每个成员在该小组中都有明确的分工,不会再无所事事。为方便讨论交流,教师可根据以上分工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例如小组长1号,小组发言人2号等,以此类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相同小组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以促使小组内同学的相互合作,促使他们共同解决课堂上所面临的问题,也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另外,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身份并非一成不变的,可根据学生能力和意愿,,定期调换,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三、选择恰当的合作时机和学习内容。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恰当的学习时机和合宜的学习内容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自主探究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在学生个人探究遇到困阻时,就需要老师同伴的帮助,这时合作学习最有效;另外学生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时,往往只局限于表面的争论,分成两派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教师若能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下放到小组,让学生讨论、争辩,在争辩中明析正误。遇到这些问题时比较适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合宜的合作学习内容一类是学生学习探究的重点知识,但学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准确的共性问题,大多是文本的主干问题,例如: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经典作品中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的理解感悟等,如我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在让学生充分朗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解决了学生质疑的问题后引导说:“谁知道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生活如何?诗歌中的他们也是这样吗?作者为何要做这样的改造?”并因势利导的做了一些背景铺垫,然后让大家合作探究,学生在多层次、多元化的对话过程中,丰富、发展个体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小组的学习资源优势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也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二是课堂上学生随机生成的属于主观性、开放性的问题,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且答案不唯一者,教师也无法给出比较合理的解释。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例如我在执教《与朱元思书》时,学生在疏通文意,理解主旨的基础上,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第二个问题:作者写到‘鸢飞戾天着……者窥谷忘反”就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文章到此可以结束了,为什么又转入了写景?(为何补写日光昏暗的林中景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这部分写景的文字,小组讨论合作,智慧火花在思想的碰撞,认识的交流中就迸发了,生①说这是船行在狭涧中看到的近景,生②说补写日光昏暗的林中景致,对时见时不见的阳光描写表现了船随流飘荡的动感;生③说用山上的树之奇、景之奇,再次表现作者寄情山水淡薄名利的情趣,从而形成了问题答案。此类问题若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合作成功,生成精彩,就是课堂上出彩之处,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与艺术性。
  四、制定出科学有效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
  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形成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新格局,这无疑激励组内学生“为本小组荣誉而战”,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思考、或与同伴协商,以期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合作学习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尤其是“基础分”和“提高分”的引入可以说是合作学习评价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所谓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而提高分则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引入基础分与提高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为所在的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指导学生的着力点定位在争取不断的进步与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自己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另外,我们的教师大部分注重对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评价,而忽略了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随机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评价力求客观、准确,使学生正确认识同学的优点,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结果评价是指以每周、每月为单位根据日常评价结果评出最佳合作伙伴、优秀合作小组、优秀组员,进步学习小组等,每学期末根据每月评选结果进行综合测评,这样不仅在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局面,还促进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让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班级成绩的进步得益于小组间的竞争与合作,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小组交流展示环节,教师要做到适当“偏心”
  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是合作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小组交流展示环节,教师要做到适当“偏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代表小组发表见解的机会。中心发言人应定期调换,不是学优生的专利,小组交流展示不能仅成为成为尖子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汇报的内容应是集中全组智慧集思广议的结果。教师在调控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要防止尖子生“一言堂”,其他人“沉默是金”的现象。对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欠佳的反应较慢的学生,教师要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识地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憾的机会,让他们阐述自己所在学习小组的总体意见。作为小组发言人的这部份学生,他们必须在综合归纳小组所有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对问题的看法,表达本小组对问题讨论后所得的补充性的结论。这种学习情境的创设,为这些学习能力有欠缺的作为小组发言人的学生提供了另一种形式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从而体现出合作学习的宗旨。
  六、注重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从“知识权威”的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善于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缔结朋友式的情感纽带。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应该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学生一起参与探讨问题、发表见解并相互交流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尤其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力求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还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避免“人云亦云”盲目跟从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在组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共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地进行奠定基础。 
  • 【发布时间】2019/8/7 17:53:08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