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中学历史图片非常丰富,它所蕴育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基本完善,他们对历史图片认知的能力也在逐步的增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图片进行合理设计与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作为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应该指导好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学习,把握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图片;教学;作用
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就是融入了众多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的插图,给学生搭建了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平台。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与运用。中学历史图片非常丰富,它所蕴育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基本完善,他们对历史图片认知的能力也在逐步的增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图片进行合理设计与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作为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应该指导好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学习,把握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中学生正处在兴趣转化时期,兴趣倾向有两重性,即在对具体、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和形象感兴趣的同时,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和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材中出现的图画,在学生面前再现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如利用“夸张的大跃进宣传画”及漫画下面的诗“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可以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到当年浮夸风的盛行,追寻这段历史,进而找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失误及原因。
二、感知体验历史,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忆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实践证明,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更容易记忆,通过对形象图画的讲解、分析,使之与抽象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而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教师根据史事情节图所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在当时发生的情景产生切实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了解长征的过程:冲破四道封锁线(激战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一路厮杀,踏过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多里,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会师陕北。学生在看图和重走长征路的同时,既了解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险与困苦,对红军的英雄壮举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又能体会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加深理解历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在历史教学中,只有依靠对历史的再造想象,才能使学生冲破时空限制,使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在想象中“活”起来,学生如亲临其境,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而历史图片就为学生再造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学生历史思维看,大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较丰富的生动的直观材料辅助。而且人们认识历史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史实,通过先人的记载,留下的文物、古迹来研究的。利用历史文物图片,使学生对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料和实物有所认识,以增加对历史的真实感。如”秦半两”、“地动仪”、“罗盘针”等文物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水平,既能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科学的优秀品质。
四、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责任感
历史图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上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教师利用人物图片如“孔子像”、“秦始皇像”、“林则徐像”、“孙中山像”、“毛泽东像”、“邓小平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像”等,展示人物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评价袁隆平:“你认为这位当选者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除了其所取得的成就外,还有哪些因素?”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能力的训练,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看图说史”的能力,通过联想形成对历史现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再造想象,突破时空限制,达到“以图引思”的目的;要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借图说理”的能力,挖掘历史图像的内涵,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在认识了历史图片的类型和重要性后,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巧妙灵活地用好教学图片,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素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 历史图片;教学;作用
巴班斯基说:“现代教学的一个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新课标历史教科书的一大亮点就是融入了众多的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的插图,给学生搭建了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平台。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与运用。中学历史图片非常丰富,它所蕴育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而中学生的认知结构也基本完善,他们对历史图片认知的能力也在逐步的增强。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对历史图片进行合理设计与运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作为丰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应该指导好学生对历史图片的学习,把握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中学生正处在兴趣转化时期,兴趣倾向有两重性,即在对具体、生动、形象的直观事物和形象感兴趣的同时,开始对抽象的逻辑思维和社会现象发生兴趣和联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教材中出现的图画,在学生面前再现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如利用“夸张的大跃进宣传画”及漫画下面的诗“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可以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到当年浮夸风的盛行,追寻这段历史,进而找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失误及原因。
二、感知体验历史,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忆的痕迹的保存能力。实践证明,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更容易记忆,通过对形象图画的讲解、分析,使之与抽象的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心理学家认为,中学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中学生已能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不能像自然科学般重演,而要体验历史,只能借助资料来深化体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教师根据史事情节图所呈现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描述,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在当时发生的情景产生切实的感受,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让学生在图中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了解长征的过程:冲破四道封锁线(激战湘江)、强渡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一路厮杀,踏过11个省区,行程二万五千多里,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会师陕北。学生在看图和重走长征路的同时,既了解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险与困苦,对红军的英雄壮举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又能体会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加深理解历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与别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一种联系就可以导致一种联想。在历史教学中,只有依靠对历史的再造想象,才能使学生冲破时空限制,使古今中外的历史现象在想象中“活”起来,学生如亲临其境,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而历史图片就为学生再造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学生历史思维看,大部分学生的历史思维虽有一定水平,但还需要较丰富的生动的直观材料辅助。而且人们认识历史的直接途径就是通过史实,通过先人的记载,留下的文物、古迹来研究的。利用历史文物图片,使学生对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料和实物有所认识,以增加对历史的真实感。如”秦半两”、“地动仪”、“罗盘针”等文物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水平,既能增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培养热爱劳动和尊重科学的优秀品质。
四、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进取责任感
历史图片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挖掘其内涵精神,有利于学生的历史情感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学科是文科教育的基础学科,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上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生命的对话,情感的交流。教师利用人物图片如“孔子像”、“秦始皇像”、“林则徐像”、“孙中山像”、“毛泽东像”、“邓小平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像”等,展示人物人格魅力,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根据所学知识评价袁隆平:“你认为这位当选者能够感动中国的原因除了其所取得的成就外,还有哪些因素?”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既有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有能力的训练,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看图说史”的能力,通过联想形成对历史现象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再造想象,突破时空限制,达到“以图引思”的目的;要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借图说理”的能力,挖掘历史图像的内涵,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在认识了历史图片的类型和重要性后,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巧妙灵活地用好教学图片,对于提高学生历史素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发布时间】2019/8/7 17:57:04
- 【点击频次】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