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注重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的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 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查数”、“连续减”等方法。因为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观摩一节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比较低的。
* 怎样摆正“情景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课改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景设置”用了很多功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景设置”?“情景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情景设置”的作用: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景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适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景: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景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然后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 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亲自去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应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儿?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由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例1,小猴分桃,计算12÷3=?教师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算出。教师又说:分组讨论,用小棒分一分。这时学生对已经会做的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多数都在玩小棒。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过于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怎样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究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必须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的效果是指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 怎样理解“算法多样化”、“一题多解”和“算法最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不搞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因此,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在新课程中提出了“算法多样化”。
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教材提示用“破十法”、“想加算减”、“查数”、“连续减”等方法。因为这些算法对一年级学生而言,很难说孰优孰劣,学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经验采用和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要尊重学生自主的选择,保护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一题多解”与“算法多样化”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多种解法,目的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算法多样化”是面向群体,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算法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别人的优势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但是数学是讲究“最优化”的,数学中“算法最优化”的含义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这一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明确,要负责任地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并使学生掌握那些公认的最佳的、最优的、最基本的算法。曾经观摩一节计算课,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多种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地催问:还有什么方法?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直到临下课时才说:“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班级一些思维慢的学生搞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最终也不知道哪个方法最好。这种教学效益是比较低的。
* 怎样摆正“情景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有效性”的位置。
在课改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为“情景设置”用了很多功夫,的确使课堂活跃了许多、精彩了许多。但是某些课堂在这一环节上教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与精力,偏离了课堂教学内容,丢失了课堂教学高效率性。
在课改中,我们应当提倡什么样的“情景设置”?“情景设置”的作用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要明确的。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情景设置”的作用:其一,提供富有儿童情趣的素材和活动,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提供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或认知矛盾,引起学生的关注、兴趣和探究热情,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三,情景不仅是导入,而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数学是抽象的,但对儿童来说,他们往往适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数学现象。比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为了降低对小数抽象性理解的难度,教材创设儿童熟悉的情景:商店的商品价格。在情景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关于元角分的知识来感悟小数的含义、小数的加减法,学生学起来亲切、有趣、易懂。这种情境是学生学习小数的认知基础,也是效果好、效率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同样是“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一位教师这样创设情境:我们来到数字王国,数字1、2、3踢皮球,一会儿1跑在前面:1.23,一会儿是2跑在前面:2.13……有近10分钟时间停留在数学王国的情境渲染中,然后说这就是小数。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学生对小数的意义还没理解。这种情境设置是不是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 怎样看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中很注重学习的培养,注意在学生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亲自去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
“动手实践”、“合作学习”都不应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的操作和参与,而应关注学生究竟在做什么,他们的动手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是否引起并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教师怎样发挥指导作用?教师指导的最佳介入时期在哪儿?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持是什么?
在某些课堂上曾经看到的“动手实践”、“自由探索”、“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比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一课。例1,小猴分桃,计算12÷3=?教师提问了几个学生,都已用平均分和乘法口诀算出。教师又说:分组讨论,用小棒分一分。这时学生对已经会做的题目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多数都在玩小棒。这种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过于形式化,浪费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也失去了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怎样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实,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要讲求效率,教学方法要讲究求效果。面对新课改,教师必须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
- 【发布时间】2019/8/7 18:03:17
- 【点击频次】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