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 尚清海

【机构】 四川省旺苍县国华镇中心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逐渐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材的编写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而新的评价和考试制度也将有利于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向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却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学的全部任务在于完成知识点的授受。因此,完成认知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或“观众”或“听众”。
  转变学生的学生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向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转变逼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学语文课程目标具有综合化的特点,它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四个维度的目标体系。真正实现对学生作为人的整体的关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式。
  2.课程内容的变化,小学语文课程以中华五千年文化欣赏为课程主要内容,兼之以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这使小学语文课程扩展到古今中外立体的生活空间。教材不再是为教师讲授提供的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工具,学生开展活动时的资源。因此,新的课程内容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将激活教师个人的知识,将大大增加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比重。
  3.课堂活动方式的转变。小学语文课程课堂活动方式,它不仅是为了知识的接受,也不只是倾听、练习和背诵,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欣赏古今中外文学作品、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学习活动。
  二、新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浅谈
  我认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的方式。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等甚至改变学生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2.学习方式有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心理习惯及生理机能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个体差异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另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方式的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教师不能妄断学习方式的优劣,也不能要求学生一律用某种学习方式,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方式的长处和优势,弥补其劣势和不足。
  学习方式也要“因材施教”:一是“因势利导”。在教学中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学,使师生达到“相得益彰”,学生掌握的会更多、更快。另一种方法是“亡羊补牢”,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采用另一种学习方式弥补学生方式中的短处和劣势。如对于偏爱独立学习、不善交际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积极投入小组学习活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3.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教与学是互动的相互补益的不可分割的过程。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完美结合。教学方式是影响师生学习方式改变、形成以及完善的主要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相互适应、相互融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生轻松互动乐学,转变教学与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肩负起这一责任,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 【发布时间】2019/8/7 18:03:30
  • 【点击频次】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