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明确数学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

 

【作者】 罗绍琦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归兰水族乡奉合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目标明确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学程序的有效进行有调控功能,对知识与技能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负担有监督功能,对教学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导向功能。对统一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辩证处理好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关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综合考虑,做到具体明确,操作性强。
  一、鼓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使每一位学生在顺境学习中体验欢乐,在逆境探索中体验成功,拥有主动参与的丰富情感经历。
  课堂上学生唱“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也许有的同学一时想不出,但毕竟他在参与。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提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新鲜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关注问题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创造出开放型的师生关系,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的生命力得到真实的体现。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心的学习过程中不但深刻理解概念,而且也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经历中获得了成功的快感。
  二、引导解法的过程,优化教学设计
  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垂线》的教学设计为例,体会探索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对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初步的体验。
  (一)创设情境且揭示和板书课题。
  1、如果我们要从操场的东面走到西面,应该怎样走才最近?(让学生讨论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5.1.2???垂线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得出新知。
  1、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相交线模型,教师引导学生从角度变化的过程中去体会垂直与角度大小的关系。
  2、教师指出:
  在旋转的过程中,如果在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两直线就垂直了,这个时候所形成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教师根据以上的表述引导学生归纳垂直的定义,教师板书:
  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
  4、教师进一步归纳板书垂线的定义:
  垂线: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那么其中的一条就是另一条的垂线,也就是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5、垂直的记法:如图(1)如果直线a与直线b相交于点o并且互相垂直。
  垂直,那么它们交点o称为垂足,垂直用符号“”表示,记着ab。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实际上要体现了师生间的互相尊重。比如课堂上到精彩处时学生自发地、真诚地为同学鼓掌。教师的身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谁来帮帮他?”“你的想法真棒!”这些话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赞扬都是发自内心的,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之后,教师进一步启发,激励学生,一石击起千层浪,应抓住机会,创设情境并再一次让学生合作探究。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生成过程,优化以认知建构为特征的初始阶段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要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标准。教师在钻研大纲教材弄清每节课的内容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基础上,特别要弄清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不属于共同要求,制订出教学基本标准和发展标准。
  其次,实现教学标准的过程,不能“一刀切”,不能要求全体学生“一步到位”。对优秀学生要提出有良好的基础知识较好的学习态度,有强烈的竞争意识的要求,对中等学生可提出与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完成一些思考题能力题,向优等生靠拢的要求,对少数学习习惯较差或有知识缺失的待进学生则要求他们努力掌握好基础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关注学生是否能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并给予善意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实施:
  总之,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的优化。我们知道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怎么教,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一种策划和方案。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落在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根据不同内容特点,引导学生把握知识本质,掌握数学方法,领悟数学思想,学会数学地思维。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认知建构为特征和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初始阶段和发展阶段的设计。
  • 【发布时间】2019/8/7 18:04:28
  • 【点击频次】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