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途径

 

【作者】 廖开栋

【机构】 广西容县杨梅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经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相互矛盾的内外事物引起学生认识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实施建立一个合作的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为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教师的课堂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教师的回应反馈,要启发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领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种见解有时还比较稚嫩,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具体表现,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模糊提升到清晰。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通过随堂测验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教学的过程应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互动过程。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
  作为人师,应当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都是有潜力可挖。教育、教学要促进人的不断发展,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使学生不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有了不断学习的兴趣,从而使自身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掘。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转化和生成的过程。
  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实施建立一个合作的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教师的行为决定了课堂气氛,而这种气氛又反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间信息交流和整体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教师精心设计预案,为学生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教师的教学行为从中调动每个学习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每个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为了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有些结论光靠观察来判断是不准确的,要靠严格的推理,数学离不开说理。从学生的热门话题:魔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亲身体会到“自己的眼睛欺骗了自己”,学生一边惊叹世界的神奇,一边对今天要学的内容充满了神往。整个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体会非常深刻。同时激发了他们浓郁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设计有趣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学生课堂生活。让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促进。为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留有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只不过在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源动力和丰富的互动性作为前提条件,课堂上就不可能出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充其量是教师和学生的“接着动”而不是师生交互作用意义上的“互动”。为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急于讲解知识,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互相提问,互相帮助,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教师的课堂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教师的回应反馈,要启发全班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不同学生对知识有所领悟,并产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时,尽管这种见解有时还比较稚嫩,教师都需要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含糊不清甚至混乱的具体表现,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模糊提升到清晰。在现代教育中要重视赏识孩子,这是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能不能真正做到赏识每一个孩子,还是有许多问题值得讨论的。
  总而言之,教师要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赏识者,就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直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程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19/2/20 9:47:56
  • 【点击频次】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