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作者】 汪益芳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蜀光绿盛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凭借个人的学习能力,对教材先大体了解、熟悉一遍,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久而久之,无疑对语文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本文就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标准,依据个人经验,简单列举出几种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预习;引导;有效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预习便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探求新的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一、抓住重点内容预习
  我们办事情都要有重点、区分主次,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击中要害,才能把事情办好。学习也是如此。预习,顾名思义,就是事先学习新知识,是学生超前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起点。对于小学生而言,预习就是课堂学习的预备阶段。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具备这种能力更为重要,而预习则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机会。
  一直以来,小学生确实也懂得适当地预习,只是不见得能真正抓住关键部分,他们往往通篇预习,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这很明显耽误了时间,而且也完全没有必要。什么叫课前预习的“重点”?这个问题需要由语文教师提前给学生说明。通常意义上,教材要求掌握的生字生词,课文的层次结构,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所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都称得上重点。同时,这些很多也是教学的难点,在预习时,学生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不能省略步骤,先从识字、写字开始做起,再到会“无障碍”阅读课文,最终才是弄清文章的结构脉络。在预习中,学生会时刻把工具书放在手边,不会的生字或者词语意思及时查阅,并立刻记住,从而为课堂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例如,学生在预习《司马光》这篇课文时,文章的重点就在于司马光遇到掉入水缸里的小孩的反应:是像其他孩子那样碰到危险场面就惊慌失措地逃跑,还是处惊不乱,积极想出合理的办法把孩子救出来。另外,司马光救人的方式也同样是重点,学生必须明了这一点。可适当结合生活实际,如果碰到有人落水,是见义勇为还是冷漠地离开。在预习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联系这个社会现实谈谈自己所受到的启迪:我们要像司马光那样,但要讲究方式和策略,在确保个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发挥聪明才智,选择行之有效的方式救人。学生若是能理解这一点,便把整篇课文的主旨基本理解透彻了,也会为学习节省不少时间。
  二、有计划、有目标地预习
  一般来说,在学完一堂课后,教师都会把下一课要讲的重点任务提前告知学生,当然也包括预习的内容,这样大家带着预习的目标去预习,能够有方向性和侧重性,避免走弯路。
  预习目标的设置大都着眼于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和理解,其目的性则是引领学生对课文开展有规划性的探讨,并逐步形成自己对于课文的理解,会回答文章的情节、讲述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等问题。如果教师不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很多学生也只是草率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就算是预习了,这样的预习收效甚微。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能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设计明确的预习提纲,使预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在设计预习提纲时,有以下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首先,预习提纲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安排由易到难地预习,循序渐进地突破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
  其次,预习提纲要尊重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不会查,不知文章在讲什么。根据这个现象,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
  最后,预习提纲要抓住重点,适当归类。教师编写预习提纲要注意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预习的“清一色”和简单地流于形式。在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前,教师本身要对这节课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抓住教学重难点,从而使预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章的方法。
  例如,预习《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要时刻牢记教师布置的预习目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带着教师安排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周总理参加傣族人民的节日,当地群众以什么样的形式欢迎总理的到来?从这篇文章中能知道哪些常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经过这些问题的有效创设,大家在预习中就会胸有成竹,从划分课文的层次,再结合课文段落的细节描写,从简单到复杂整体突破。必要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傣族泼水节这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节日,了解云南傣族的风俗习惯,也为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学生应把自己碰到的疑难和重点都注明,力争在课上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和自己的独立思考得以顺利解决。
  三、分小组进行预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过程,它既能发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又能培养团体的协作精神。“小组合作预习”的作用亦是如此。
  平时学习中,学生都会分为几个小组,教师就该以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布置预习的任务。小组预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学习的能力,增进彼此间的熟悉和了解,并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若在遇到难题时能够共同探索,就能培养起大家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还可根据小学生模仿能力强、对事物感兴趣的特点,利用小组间探究问题的机会,把学习扎实、勤奋的学生分别划分到每一个小组,这能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小组其他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勤奋学习。
  例如,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合作小组进行预习。成立表演小组,要求根据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演课本剧;成立绘画小组,要求就课文内容画出各个场景的画面;成立音乐小组,要求学生找出恰当的音乐为课文配乐;成立解疑、质疑小组,提出对课文内容疑问等。也正是按照这一要求去预习、去准备,课上时而音乐飘飘,时而书声琅琅,时而是声情并茂地赞颂,时而是唇枪舌剑地质问。课堂的氛围、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分层次开展预习活动
  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所有课文都要分层,不论是“总分总”还是“分总”的结构,准确地分层对于课文的学习会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以前的课文也知道,文章层次结构的划分必须有一个依据,给文章分层次也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能言之有理就行,这会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理解文本是十分有益的。
  例如,在预习《猫》这篇课文时,学生需找出文章的线索——作者是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并以此作为划分层次的根据,这有利于理解文章结构,解决疑问。
  五、建立和完善预习评价体系
  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主预习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小组和个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以小组评价为主,进一步提高自主预习的有效性。
  对于预习作业,我们老师往往有这样的思想,反正课堂上还会教,一些预习作业有时间看看,没时间就不看了。这样的做法会带来许多不利。每个人其实都有惰性,小学生年纪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师两次三次地不看不批,学生预习成果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就会失去预习的热情。这样的话,提高预习的实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另外,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预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学生的预习能力必须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伟芬;《怎样提高预习的有效性》[J];新课程(综合版);2010年04期
  [2]王友君;《如何有效做好语文预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2期
  [3]唐方翠;《浅析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课堂阅读预习策略》[J];学园(教育科研);2012年18期
  [4]朱艳;《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有效预习》[J];考试周刊;2012年47期
  • 【发布时间】2019/3/11 10:09:22
  • 【点击频次】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