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语感训练

 

【作者】 郭 晖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薛曲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是师生搜集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训练和培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初中段对阅读训练有如下规定: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以上课标规定中出现了“语感”“理解”“体验”“体味”“感悟”等词语,它实际指对学生将课文的语言描绘,教师的点评感知转化为学生个体为具体的形象感觉方面的能力作出的要求,即语感能力方面的要求。人们常说,打球要有球感,跳水要有水感,下棋要有棋感……
  那么,中学生的阅读学习呢?我认为,语文阅读学习是通过对阅读的文本的语言训练,整体感悟,加强学生敏捷的准确的“语感”能力,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可是,现实的语文阅读教学与此目标相背甚远。上海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张家平曾说:“语文教学应该是有灵气的,但现在的语文却是支离破碎的,一篇名家名作从整体上把握它,就会有美感,但有关的文章常常被肢解,在教学中,抽出一段话,甚至几个词,使学生思维越来越僵化。”我也常常听了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课,他们大致是解题,作者介绍,正音释词,个别重点语句理解,划分层次,写法分析,主题及写作特色归纳。试想,这种程式化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多大提高,学生如何获得语感,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谈何提高?叶圣陶先生曾言:“文字语言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教学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强化语感,只要语感到位,学生自能在阅读过程中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言的正误,形象,情感等方面的感受及种种妙不可言的意味,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综合素质。
  “语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重大,那么什么是语感?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诵读和自悟是提高语感的途径。
  语感是人们基于他的语言知识,即成观念和情感取向,对于言语对象的整体直觉,是读者在视听作用下,感知语言,字形而形成的意识情感的能力。
  一、诵读,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在上世纪,人们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而对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教学方式也予以否定。批得一无是处,实际,我们反思教育史,不能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当我们对其整体否定时,对某个方面的亮点不可扼杀,如诵读的作用。旧时的读书人,要走读书进士之路,必须背诵熟读“十三经”,不用统计,这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且不包括他们所背诵的蒙学书籍,我们常常讽刺嘲笑旧时文人儒士摇头晃脑吟哦诗文,对其自得情态大惑不解,现在,我才理解到,他们的吟诵与自得正是他们在传达着一种诵读带来的难以言传的情感籍慰与心理意趣。也正是他们诵读的“厚积”,才得到后来的“勃发”,才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美文佳作,吕淑湘,叶圣陶这些语言大家,巴金,老舍,茅盾,甚至大文豪鲁迅,成名成家不得不认可,得益于诵读,而当代许多文坛骄子不少,佳作不多道也是原由之一吧。
  二、自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有很多模糊的东西在里面,大到课文中心、小到一句话、一个词都可能见仁见智,难以有非此即彼的简单的判断形式,很难求得答案的一致性。这正是许多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不定性。也是语文教师难以回避而又无奈的理由。笔者认为,语文文本的学习,关键在于学生“感悟力”的差异,而学生“感悟”“领会”的能力的形成是“自悟”,而非灌输,语言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是自己读书。一篇课文,讲是讲不出来的,教也是教不出来的,只有,通过教师去点拨、启发,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领悟,通过学生的阅读积累后,达到“自悟”,形成强烈的语感,否则,教师的一切努力都建立在空中楼阁和雾里看花中,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正是以强调语文学习中“自悟”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自悟”作用,还在于它的情感性。文学作品的阅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达到移情启智的目的。实际上,阅读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对话过程,学生是阅读主体,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就不可能由情入境,与作品的情感融为一体。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还有品德感染、情感陶冶、审美情趣、心理感应诸多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这些内容不是靠教师的分析讲解和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依赖学生的“自悟”。如果把一杯美酒羼水一古脑儿灌给了学生,简直是对学生“自悟”的恶意封盖。
  “自悟”的作用,在突破解决阅读文本中的难点和重点也甚为重要,如鲁迅早期作品《孔已己》这篇小说,有一处描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的情形:“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阅读这一段文字,不能让学生首先分析“排出”一词运用得如何生动,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投入,体会孔已己看到别人的“笑”和听到别人的“话”后是怎样的心态,学生经过反复诵读感悟,列出孔已己穷酸摆阔,转移话题,摆脱窘境,明确了“排出”这一动词表现孔已己想在短衣帮面前摆摆阔气,聊以自慰的穷酸相并以此摆脱受取笑、受嘲弄的窘态。一个教学难点突破了。
  概之,语感因“诵”而成,由“悟”而达。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语感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任务,而可喜的是现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研究和学习”中对诵读,背诵的要求甚多,放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上。
  • 【发布时间】2019/3/11 10:50:43
  • 【点击频次】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