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学生在类比思想中绽放新活力

 

【作者】 叶品燕

【机构】 浙江省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教学谈    

  【摘 要】 中职数学教学,应该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比如类比思想、归纳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等等,并以此引领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一次次推开课堂之窗,一次次欣赏到更美的风景。中职数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挺进在这样的风景中渐行渐深。
  【关键词】 情境创设,类比思想,探究延伸

  听过很多中职《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公开课,发现老师们都是通过“等差数列”进行新课引入,然后再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若干“等比数列”的正例加以佐证。总体来说,教学比较顺畅,能够按照预定的轨道平稳向前推进。的确,从等差数列引入,然后通过类比思想过渡到等比数列,这样的“由此及彼”,本就是数学学习的必然规律。问题的关键是:学生是否真正体会到类比思想在数列学习中的运用,是否真正厘清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到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呢?最重要的是,这种通过“等差数列、等比数列”进行类比的思想或方法,是仅仅运用在本课的学习当中,还是已经在更高的层面上有了新的结构性把握与跨越性提升?
  如何避免过于直白的新概念的出场,如何避免新旧概念的割裂状态,如何真正地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等比数列”的学习还可以有怎样的新可能、新想象和新空间……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师执教此课的重要思路或重要视点之一。
  一、情境创设不可或缺
  尽管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但《等比数列》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仍然是一个新的内容,需要新颖的引入方式。对于数学学习本就兴趣不大的中职学生而言,单项灌注和机械传输只能令孩子们昏昏欲睡,只有创设浓浓的情境氛围,打造以“情境、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的智慧课堂,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多方面地锻造、滋养和提升。就像泰戈尔所说的:“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为使教育的目标这枚鹅卵石更完美,教育需要水一样的“载歌载舞”。]中职数学教学亦然。
  故事引导: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在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1个格子里放1粒小麦,第2个格子里放2粒,第3个格子里放4粒 ,每一个格子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的2倍,如此下去,一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这些小麦?同学们,你们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以此引出等比数列。西萨的第二个要求需要大约9.22×1018粒小麦,要数好9.22×1018粒小麦,比第一个要求更加苛刻,显然国王兑现不了他的承诺。事实上,让西萨自己去数他要的麦粒,所需时间竟然约需1753亿年。
  这样的情境引入,活泼泼地聚焦了学生的兴趣、热情和注意力,学生不禁思考:这样的“翻倍”竟然如此厉害,当国王知道他的一句慷慨之言,成了他欠宰相西萨·班·达依尔的一笔永远也无法还清的债时,国王该多么的尴尬,而这一切,其实很简单,就像王太子所说的:“陛下,这个问题很简单啊,就像1+1=2一样容易,您怎么会被它难倒?”既然国王不能被“难倒”,做为新世纪的中职学生也不能被“难倒”,于是孩子们想探问题究竟的兴趣和勇气大增,课堂向着更深的更美的风景向前挺进。
  二、类比思想不可或缺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已经在高一阶段学习了有关函数的内容,并且对函数的结构和方法有了初步的体验,在此基础上,又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性质以及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可以肯定地说,绝大数学生完整经历了特殊数列研究的一般过程,有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经历。此时,面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学生完全通过类比思想,经历反思、联想的过程,探索等比数列概念的形成,建立等比数列的概念结构。实践证明,引领学生举一反三,类比深化,不但能够较好地理解等比数列的各个概念,而且能让知识和方法长久地保留在孩子们的记忆库中。
  1.回顾等差数列项与项之间的关系,你还能想到哪些特殊数列,试举几个例子,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比如:(1)1,2,4,8,16,……(2)1,3,9,27,81,……等等)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的回答,逐渐引出“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和“等比数列”。(“你还能想到哪些数列”旨在引发学生更多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比较和辨析,自然而然地引发出研究“等比数列”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试举一个等比数列的例子,比如,《庄子·天下篇》里有:“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之说,若该锤的单位长度为1,则每天所得的长度构成一个等比数列:1/2,1/4,1/8,1/16,……(“举出一个好例子,胜过千百次的说教”。的确,从充满哲学味道的名言中提取数学模型的思想,远胜过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可以更快地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对等比数列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3.引出等比数列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作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作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表示(q≠0)。(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是把等差数列的定义中的“差”换成了“比”。)
  4.上述概念中的q可以为0吗?有没有既是等差,又是等比的数列?它的通项公式应该是怎样的?(运用类比的思想可以发现,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为a_n=a1+(n-1)d,即a1与n-1个d的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应为an等于a1与n-1个q的乘积,即an=a1 q(n-1)。)
  5.你如何论证上述公式的正确性。(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证明,如证法1:同等差数列——归纳法。证法2:类比等差数列,累乘可得,即各式相乘,得an=a_1 q(n-1)。归纳特点:(1)an是关于n的函数,和等差数列类似,通项公式中有an,a1,q,n四个量,知道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一个量。这叫“知三求一”可以发现,上述设计,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了有限和无限的相互转化,孩子们的类比能力、化归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得到拓展,得到提升。的确,当学生从类比中发现等差数列的要素是“作差”和“差相等”,而等比数列的要素是“作比”和“比相等”之时,其数学逻辑推理、系统思维方式等与数学思想等相关的因子一一登场,而这不正是发展学生核心数学素质而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三、探究延伸不可或缺
  “我们实施教学时,不能止于文本,否则学生的生成空间不大,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发展。”[2]的确,任何课程都自有它的“生成点”与“延伸点”,中职数学亦然,等比数列的学习亦然。就《等比数列》的学习而言,应该设计很多看似简单却很内涵丰富的习题,实施变式教学,以此引领学生走得更远,收获得更多。
  比如,在《等比数列》临结束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弹性作业: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如下三个问题:
  (1)如果三个数a,G,b成等比数列,则G叫作a,b的等比中项,那么如何用a,b表示G呢?这个式子是三个数a,G,b成等比数列的什么条件?
  (2)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通项公式为an=2n的数列的图像和函数y=2x-1的图像.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如果{an},{bn}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分别为p, q且p≠q,则数列{an+bn}还是等差数列,如果{an},{bn}是等比数列,它们的公比分别为p,q且p≠q, 那么{an+bn}还是等比数列吗?
  (4)已知数列{an}满足a1=2 ,an-a(n-1)=2n(n≥2),数列{bn}满足b1=2,bn-b(n-1)=2n (n≥2),你会求它们的通项公式吗?(提示:2+22+23+…+2n=2(2n-1))
  这样的练习和探究,让学生回到等比数列的定义去,经历运用概念和概念变式去分析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从最初的“情境设置”到后来的概念提出和证明,再到后来的拓展习题,学习空间在不断敞开,学习活动在不断深入,但其中一直渗透着类比思想。可以说,正是教师紧紧围绕着“类比思想”,才一次次推开课堂之窗,一次次欣赏到更美的风景。中职数学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挺进在这样的风景中渐行渐深。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
  [2]祁洪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公开课[J].教师月刊,2015,(4):42.

  • 【发布时间】2019/4/8 14:13:17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