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构建综合实践活动多元评价模式

 

【作者】 1.魏 青 2.于俊华

【机构】 1.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招生考试研究室 2.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朱里街道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为全面贯彻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基于地域实际和学生发展要求,规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的融合,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实施推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的构建,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多元评价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文件要求,朱里街道中心学校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构建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模式。
  一、基于地域实际和学生发展要求,规划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课程
  学校根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内容要求,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明确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管理机构、实践活动实施举措、实践活动进程安排、实践活动评价指标及评价任务分工等。
  结合地域实际、学生年龄阶段特点以及社会实际问题,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文化资源,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设计开发《寒亭区朱里街道中心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汇总》。《主题汇总》按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及团队活动四种类型设置各年级课程细目。引用的地域历史文化类研究有潍坊民俗文化、柳毅文化、杨家埠年画、风筝文化、潍县萝卜文化、村名文化、研学旅行等。引用的地域物种文化类研究有大姜种植常见病害防治、种植大姜、草莓的经济效益、昌乐西瓜的经济效益、嫁接西瓜的技术研究等。引用的社区文化类研究有社区居民安全用电问题及防范、社区老年人居住状况调查、本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本校学生使用电子设备的现状调查等。
  在规划实施时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特别关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活动过程与实施活动注意事项,强调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及活动安全意识的培养;特别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课程整合,通过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从研究题目的选择、研究时间的规划到研究结果的展现形式的界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特别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德育专题教育相融合,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发挥学校德育专题教育的育人导向作用。
  二、基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多元评价模式
  学校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跨学科特色,强调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合作学习策略的运用,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需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主要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学分制评价、标志性成果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实践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等。由学生自己、同伴、教师、家长以及涉及的社区人士等担任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研究日记、创意、作品展版、设计说明、主题演讲、总结汇报等进行评价。通过召开辩论会、成果展览会、先进表彰会、标志性成果成果公示等形式开展评价交流活动。
  (一)“社会实践”维度评价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设置“社会实践”维度,重点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习情况,包括学生参加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设计制作等实践活动,以及参加实践活动的经历、培养的能力和形成的成果等。学生需要每学期完成规定的研究性学习次数并提交研究报告。每个研究课题可由5至6人组成,分工完成任务,合作完成研究报告,并且要注意收集和保存原始活动材料。
  通过“社会实践”维度评价,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无论是在校内外自觉做公益活动,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勇于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二)“学分制”评价
  学校依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围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学分评价。学校统一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标准,学生参与活动就可以获得2分,填写社会实践表1分,表中内容全面,感受真实详细奖励1-2分,每次活动最高5分。各项实践活动类学分在学期结束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汇总结果。
  学生获得的实践活动类学分,每次活动结束在班级内集中分享展示,分享实践活动具体过程,寻找实践活动不足之处,参与设计后续活动规划,总结实践活动经验。
  (三)“标志性成果”评价
  学校设置综合实践活动的标志性成果评价,表彰实践活动先进学生,表彰项目有综合实践先进个人、科技之星以及各类实践活动获奖。学生获得的实践类标志性成果按照统一赋分标准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
  学生活动的实践类标志性成果,每学期末在班级内集中展示,分享获奖过程,规划后续发展方向,为其他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总结有效经验。通过这种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已评价自己,既能够看到自身取得的进步,又能及时了解自身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同学、教师及家长的带助下更好地加以改进。
  三、依托综合实践课程评价,促进学校形成优质发展教育模式
  (一)以评促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课程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从自我、同伴、教师以及家长等不同角度对自己在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和关注,发现不足之处并积极改进提高。
  依托课程评价,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协作能力、成果展示与分享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依托课程评价,进一步丰富学生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社会责任心与使命感,真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以评促教,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依托课程评价,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自身专业不足,包括课程建设意识、课程开发能力、活动的组织管理以及指导能力等,促使教师专业水平明显提升。
  依托课程评价,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素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学生多样选择的可能,满足学生差异性需要。让学校认识在课程建设与课程管理上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加以改进与提高,结合校内外地域和文化资源,落实课程规划实施,推动学科融合,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创建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 【发布时间】2019/5/7 8:29:00
  • 【点击频次】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