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 张余波

【机构】 贵州省湄潭县教育局招生办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主导着学,学离不开教。教是为了学,而且依靠学。学要靠教的指导,而且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统一的规律,体现了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积极的主体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和动力。现就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些浅谈。
  一、学生主体
  现代教育的特征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相对,这叫“学生主体观”,学生主体观就是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也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根本上说是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去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反映是学生的反映,思维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满堂灌之所以为现代教育所不取,就在于它取消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资格。从不参与就不是主体的角度说,课堂教学中如果有一位学生心不在焉,那么教学对于他就是名存实亡的东西。所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要确保他们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原则是:①“引而不发”原则。就是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策动学生而不推着学生走,让学生开动脑筋而不替他得出结论。②总体性原则。要求学生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参与。从参与过程看,由身入,到心入,到神入。引而不发原则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体观的基础;总体性原则突出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主体观的核心。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无具体的学习活动。具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的学习实践。实践出真知,活动出成绩。只有具体活动,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讲解可多可少,但学生的活动必不可少。
  二、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个主体是在老师的主导之下存在的;落实学生主体的关键是学生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是在老师的指挥之下进行的。学生活动了没有,活动的效果如何,责任在教师。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动”。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师的作用,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应该再加上“导学”了。
  “老师是统帅、是指挥”;“学生读不好,讨论不好,回答不好,都是老师指挥不到位”;“谁从上课讲到下课,学生就不懂了,谁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学,学生就懂了”。因为:“教师讲,更难分辨学生听没听,懂没懂,可是你让学生自己学,然后回答,并做出来,这样一来就更容易驾驭课堂了;”“过去上课,学生只负责听,听的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有的问题会一天天积累。现在则是课上的事情课上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
  老师的主要责任不在讲,也是知识传授的规律决定的。知识不是实物,知识的传授不像实物的传授那样是一种简单交接。知识的实质是经验。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讲懂的知识不是真懂,只有自己悟出的道理才是真懂。换句话说,老师只能讲“懂”,但不能讲“会”。
  如何教学生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动。即动员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发动的方式多种多样:利用演讲,从情绪上调动学生;利用设疑,让学生进入“愤”“诽”状态;利用音乐、图像等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铺垫讲授,使学生接近问题等。在这些不同的发动方式中,“演讲”是最常用、也是最方便的方式。只要有学生活动,就需要“演讲”——鼓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学生没有活动意识,当然也没有活动欲望,所以当然动不起来——不愿动、不想动。不懂发动的老师,学生必然缺乏激情,课堂必然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然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
  2、组织。即进行组织教学。一是管理性组织,即指导、监督、惩罚、限定、奖励、操纵、安排、协调、维护等;目的在于促成课堂良好堂纪律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二是指导性组织,即组织学生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目的在于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活动。组织教学要细致、周到。课堂组织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无组织意识和无组织行为。如走上讲台就讲,铃声一响就走;只顾自己“讲”,不管学生听不听;只管自己“指挥”,不管学生动不动。(2)指令软弱(声音小、无表情等)、含混不明(如“可以做某事”一类话语),组织效果差。(3)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生走神、打磕睡等非学习活动或非正常学习活动视而不见。
  3、指导。即在学生进行某项具体的学习活动时从学习内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以具体明确的引领,让学生能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4、调控。指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适时的调节,包括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难度的调节、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组织形式的调节、教学方法的调节等。调控是教师驾驭课堂所必需的教学机智。它有经验的积累,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有的教师眼看着原来的计划落空而无所适从,这是缺乏经验;有的教师看着原来的设计不合学情也不愿去变换设计,这是不负责任。
  5、点拨。点拨的主要内容是“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它的核心要求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就是超越“串讲”,成为“精讲”。点拨的前提在“诱导”;点拨的条件是“适时”;点拨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该点拨时则点拨”。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点拨法,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研究与探索。
  • 【发布时间】2019/5/7 8:35:31
  • 【点击频次】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