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王应丽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正逐步扩大。中职学校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关系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实际情况和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就中职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浅要的探讨,提出一些有益的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仅2014年前11个月,我国出境游客就高达1亿人次,全国旅游人数多达近40亿人次,旅游收入3万多亿元。而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旅游专业人才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与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对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中职学校是旅游专业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中职旅游教育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是中职旅游教育必须考虑的问题,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就业与终身发展。本文从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实际情况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出发,就中职旅游教育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进行相关探讨。
  一、立足市场,优化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满足旅游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因此,创新中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立足于旅游市场,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符合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备旅游职业技能的服务型的人才,这类人才不同于旅游研究方面的学术型人才。而在传统的中职旅游专业教学中,理论教学过多现象极为普遍,学生大量的时间在进行理论学习,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中职学校应当明确旅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加实践操作学习的时间。例如:可以将原有的半年实训制改为一年实训制,并在两年的理论学习中增加实训时间,通过实训时间的增加,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毕业前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实训也并非都要走出校园进入实际岗位进行,也可以是校内、校外多种形式结合的模式,在校内进行一些口语实训、旅游产品设计实训等,校内实训除了可以采用模拟场景实训外,也可以采用一些竞争等形式来进行实训,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又能收到很好的实训效果。
  二、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都大量应用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职学校的教育效能,在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中更可以大量应用。一方面,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由企业下订单在学校进行旅游人才的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既能使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标准统一,又能使学生的就业有保证。学校可以与众多的旅游企业合作,收集旅游企业的用人计划、技能要求、数量空缺等信息,与旅游企业协作制订人才培养订单,学校再根据旅游企业的需求进行旅游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企业引入专业人才,对学校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法、模式等进行指导。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资源不足,缺乏实践操作经验等方面的问题,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第三方面,可以与企业联合建立实训基地,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建立的实训基地进行实训,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为企业输送人才。
  三、提升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中职旅游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是能满足当前旅游产业的需要,但如果学生缺乏终身学习能力,不能进行自我完善,在未来也可能因为学习不足而逐渐被旅游产业所淘汰。因此,必须建立起提升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自我完善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再只是具备单一技能的人才,而是需要大批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中职学校旅游教育人才培养中,应当创新理念,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能在自己个人特点得到发展的同时,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学习能力的提高,包括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分享能力等,并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探索兴趣,激发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求知欲。
  结束语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全面革新模式,紧密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增加学生的实训时间,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中职学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效能,才能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就业空间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06).
  [2]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01).
  • 【发布时间】2019/5/7 9:43:30
  • 【点击频次】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