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 张 艳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玉井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我县新课改中强势推行“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过程中,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其目的是渴望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指点。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明确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从教学过程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为了把这些结论告诉给学生,就只是让学生单纯的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扼杀了学生好奇爱问的天性,有害于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上册第6页“圆的认识”时,通过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圆是轴对称图形’’;“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经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因此,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要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6页:“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课前准备的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大月(31天)和小月(30天),以及特殊的二月(28天,29天)。在此基础上,出示从1993年至2004年历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这样的教学,把要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突破一个又一个难点,由表及里,最后获得知识。所以,数学学习,是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知识结构的主体能动性的构建过程。可见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起源于生产服务于生活,要让学生学习数学成为积极有意义的活动,需要教师去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料,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方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三、从方法入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掌握了这些方法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从而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更利于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除了要设计一些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产生更广泛的迁移,多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学生一旦具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不断获得学习成功,增强自信和动力,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7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就注意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课件出示一个缩小了长方形的长的图形——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面积,学生就用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形面积。这时稍加点拨:这是个什么图形呢?学生恍然大悟(正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相等,我们就把长和宽统称为边长。这样就得出了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乘边长。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从中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学到的知识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活知识”。
  课堂教学中落实主体性教育是小学数学教育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笔者相信,在我国推进新课改大环境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胆尝试。就一定能够做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新理论》 陈学远
  [2]《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史宁中
  • 【发布时间】2019/5/7 14:35:06
  • 【点击频次】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