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任务驱动

 

【作者】 刘舒琪

【机构】 新疆石河子121团第一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着广泛应用。教学中,我们对其正确认识,科学设计任务,合理有效的实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获得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应用

  任务驱动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已成为很多教师的自觉选择。但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很多采用这种方法但达到应有效果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种良好方法进行探讨。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谈谈任务驱动。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科学界定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堂中的任务,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相应的事项,在计算机上编辑文章和图画,做电子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建设与维护网站等。驱动强调的是学生在任务的引领和刺激下,通过同伴的协助,调动多种教学和学习资源,采用自主与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达到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效果。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应具备的特征
  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其“任务”是教与学的话资与展开凭借。因此,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与“任务”设计的质量就有很大的关系了。实践中,我们发现,任务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征。任务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这样才能促进达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效果。除这几个特征外,我认为,一个有效的“任务”还要具备这样的特征。
  (一)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二)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三、控制任务驱动法在课堂中的各个环节
  (一)营造情境,布置任务。首先教师要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对教材展开学习,任务设置必须合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板块,将知识蕴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务中,让小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课堂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信息技术教师要注重教学情境的营造,抓住小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从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者现象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对学生的认知方向进行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在《中山休闲两日游》中,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同学们共同游览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的故乡。教师引导小学生将教学主题分为小任务:首先,明确旅游的路线、中山市风俗习惯、重要景点。了解完成任务的途径,如上网搜集资料、运用电子演示稿制作幻灯片等。学习会为完成旅游任务而产生对信息技术操作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在新旧认知冲突中产生进一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二)设立方案,确定任务。小学生要在特定情境下,利用适合的工具和手段,合理整合教学和学习资源,制定出完成任务的可行性方案,使任务更加细化和深化。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完成任务的方法和上网查找地址,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站和资料寻找中山旅游相关信息。方案制定和完成的过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自主解决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探究、合作,完成任务。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都较低,缺乏科学系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必须给予学生正确的学法指导,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循序渐进的提升,促进任务得到更好的完成。教师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良好的自我展现的平台,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钻研信息技术和布置任务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合作学习,在互动与讨论中寻找切实可行的办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大约6-8人,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协作。教师全程指导,正确掌控任务执行的整体进度和方向,让学生充分探索和反思,在合作中相互提高与促进,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爱,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形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体系。
  (四)小组分析,评价任务。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给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点拨和评价,及时反馈小学生信息技术的研究状况,调动小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学生完成幻灯片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由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对同伴的点评和教师的总结进行反思和重构,逐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的知识层次与思维方式,促进信息技术水平的飞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储备会有不同程度上的欠缺,但由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好胜心较强,很容易出现过于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现象。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1]徐中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J].文理导航,2014年。
  [2]陈妙畴,浅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学周刊,2018年。
  [3]苏兴洲,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
  • 【发布时间】2019/5/7 14:36:01
  • 【点击频次】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