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教学工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作者】 周玉君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很多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堂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效性不高。本文谈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四个问题及五点关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过去,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老师都使用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然而,有很多老师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着“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合作仅是优等生代表着“集体的智慧”,有些甚至是耗时的“做秀课”。在我们“热闹”的合作课堂中,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本文拟就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当前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成员,随意拼凑。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把几张桌子凑在一起,让学生讨论几分钟就是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技能,甚至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冲突,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缺乏必要的训练和默契;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相互了解、信任并进行清晰正确的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同时,小组人员往往过多,六、七个学生为一组,影响探究与交流的效果。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与感悟,这样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
  (二)教师随意提问,缺乏价值。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合作学习,不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一律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出现一些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甚至不用讨论的问题也充斥其中。如有位教师在上一年级1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摆学具(双色片),把10个双色片分成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加减法算式。学生独立操作后基本上都能完成任务。而教师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个摆双色片,三个写算式。事实上四个学生并没有合作,仍然是摆双色片的只管摆双色片,写算式的只管写算式,而且写算式的比摆双色片的还要快。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会削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三)走马观花,缺乏调控。当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巡视与调控,即使巡视也是走马观花。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有的教师只注意了师生之间的交往,而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时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题偏离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不知如何引领;有的教师在学生交流时,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有些教师对学生之间不会倾听、课堂过于喧哗等现象,缺乏必要的调控技能,使合作学习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优生表现,众人旁观。当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些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学生经常成为课堂上的“看客”。同时,一些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由于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条件,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则相反,因为基础较差,往往落在后面,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会进一步加重自卑心理。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策略来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一)合理搭配,分工到位。首先,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作详细了解,然后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一般以四人一组为好,四人中配一名优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其次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如分配好发言人、记录人、声控人、记时人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都有事做,自然而然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合作探究中。
  (二)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数学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合作学习的优越性,更多地体现在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数学问题上。精心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与关键。
  1.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且学生独立解决时比较困难。一个数学问题,如果比较简单,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都能很快地得到结果,那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学习;若某一个数学问题,不管留出多长的时间让学生展开讨论,也不能得出结论,这样的问题同样没有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要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至少这个问题对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独立解决起来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2.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解法多样,结果不唯一,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当学生面临这类问题时,往往思考不全面,使得问题解决无处着手或进行不下去,即使提出一个解决策略,也可能因不同学生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的不同而思路不完全相同。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第一、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提问要求,听懂小组分工的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也要听得了表扬之词,听得进批评之音。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二、要学会质疑。在小组活动中,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如果有疑问,应立即追问为什么,而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想到了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于生机。第三、要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发言很有价值,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总之,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远常新的问题,只要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中国人事出版社 王坦
  [2]《新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天宝
  [3]《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9/5/19 19:44:41
  • 【点击频次】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