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分析和对策

 

【作者】 邱建文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新村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养成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教育。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地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方面和普通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成败将影响他们全面地,健康地成长。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养成良习惯各个环节和因素很复杂。故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现状,成因以及养成教育时所尊循的原则,实施途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留守儿童;养成教育;教育原则;实施途径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打工,或单亲在家,他们只能爷爷和奶奶或者说亲戚住在一起,更有甚者是自己或者和姐妹住在一起的特殊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做人等方面的习惯和父母都在家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这些留守儿童是否全面地,健康地成长。影响农村留守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各个环节和因素很复杂。故从农村留守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现状,成因以及养成教育时所尊循的原则,实施途径、方法进行探讨。
  一、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分析
  经调查发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中由于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低,但对孩子的期望很高。这样高的要求无形中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上的压力,当学生发展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泄气,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此时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单亲在家,在学习和生活上缺少沟通和关爱等,久而久之就使他们形成了诸多不良的思想行为习惯。这种心理得不及时的抚慰和矫正,他们大多表现出严重的胆怯和自卑心理。对学习没有信心,不愿意相信他人,经常用诺言欺骗老师、家长和同学。
  由于他们是留守儿童,对他们学习的监督不到位,故绝大部分人学业成绩也相对较差,所以在学习上表现出出:信心不足,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能很好地完成,生活上态度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稍有闪失,这将使他们过早地走向社会,形成社会和边缘人群,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也给社会的治安带来很大的压力。总而言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养成教育是极其重要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成因
  1.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同之处在于。学校教育可能更侧重于知识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家庭教育重要的是对孩子进行人格的塑造。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对子女的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是随时随地的,家长的责任就是更多地为孩子树立榜样教育、引导孩子如何做人。儿童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时期,是正确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父母需要给子女们作出榜样,积极从正面引导他们如何做人,生活和做事的时候。而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在这方面恰巧是缺失的。虽然他们的和爷爷奶奶或亲戚,或者和单亲住在一起,他们所得到的榜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引导和教育是不足的。这对留守儿童的人格的健全,还要多方面教育力量相结合进行。
  2.学生原因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留守儿童的家长不在他们身边,监督不到位,不能正面的引导,“性本善”这方面的潜力没能合理地开发区。他们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参与性,积极地从内部不断约束自己的,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人习惯和学习习惯。反而容易养成自由散漫,意志力不坚强等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明显受到影响,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压力。
  3.社会原因
  社会的不良习气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儿童的可塑性强,这使他们的行为容易发生偏差,而他们因为没有受到较严的监督,经常有社会上游荡,看到社会上不良的现象很多,所受到的诱惑也多,自然而然地染上不良的习惯也不足为奇了。
  三、养成教育所要遵循的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教育部门已提出“教育要均衡化”和“关注留守学生教育”。对社会教育工作者是一种启示和指引,我们一线教师要公平对待班级里的留守儿童,不能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差和行为习惯不好而轻视他们。要用爱心,一视同仁地对待这些特殊的学生。
  2.注重实践和激发主体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养成良好习惯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相对稳定,且持续时间长的教育行为。良好的习惯应该受受后天环境影响和系统教育的结果,其有效性依赖于目标制定的科学性,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理,不仅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进行中,要引导他们克服自身的不足之处。从真实、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方面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做人、做事和学习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习得他们良好的个性。
  3.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原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定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行为水平。人们的道德水准可能超越现实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的精神,逐步提高农村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养成教育内容和要求,制定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计划。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它不仅涉及到学生个性,而且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
  4.正面教育为主原则
  养成教育的核心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正面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要“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也运用“全面宣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对待他们的错误和缺点,要注意疏通引导、正面教育。这个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进行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利用班级、社会家庭的各种榜样,宣扬正气,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1)学校意识
  学校领导是整个学校的决策人、管理者,所以学校领导要用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统领全局并宣传,贯彻和执行国家现行有关德育的方针政策,在这里特别是要用党和国家提出来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政令文件引领学校的德育工作。
  (2)教师的思想意识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者,特别是班主任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落实者。教师对此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严格控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地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养成好习惯教育,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学生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
  (3)学生的自我意识
  心理学指出:态度转变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的自我意识,当外部因素的内化为自己的需要时,个体的态度转变极快,所以要努力想办法提高留守儿童良好习惯养成意识,只有当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增强,那么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就比较快捷、有效。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的开展,教育学生要有努力养成自己的很好的行为习惯的自我意识,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2.构建良好的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生存、生活的社会环境。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至于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要相信“经过浴缸的布总是会变色的”道理。因此我们要呼吁社会各部门,和有关机构对社会进行多方面治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
  (2)学校环境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一个优美、充满书香气息的、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当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对个体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约束的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充分参与,丰富他们的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彰显自己的优良个性,在同学们中表现自己,施展才华。让他们逐渐摒弃各种陋习,养成爱美的高尚情操,塑造美好的志趣,从而使这些学生能全面地发展,养成良好习惯。
  (3)班级环境
  良好的班级环境好坏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作为教师必须和同学创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和谐相处,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要加以引导,请用美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身边的留守学生,多发现这些学生美好的事件,从而去发现他们身边美好的心灵。让他们生活在赏识之中,原本“第个人都渴望其他人承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留守学生受到学生的尊重,会更加自重、自尊,表现得更自信,与他人也会更好地交流,促进他们从内心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融入班集体中,并热爱上它。对养成良好习惯有着极大的作用。
  3.构造良好的的教师、家长、学生的交流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却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工作者与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表现出是否一致,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对于留守学生更是如此,作为教师要积极地家访或用电话、网络、书信等等形式,和家长多的交流和沟通。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要求留守学生的家长定期的通过电话和其他形式和他们子女联系。做到学生、家长、教师无缝的连接,形成良好的交流平台。然后采用适当的形式帮助、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各界都应该重视他们,积极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更好地实施养成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最终成为一个能对社会有贡献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指教育导纲要》
  [3]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 【发布时间】2019/5/19 19:44:54
  • 【点击频次】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