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历史核心素养下的一轮复习策略

 

【作者】 邢向阳

【机构】 山东省博兴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以两汉时期社会发展为例

  新的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这有助于实现从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为育人模式、评价方式的转型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新的高考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认真去践行、去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历史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有五条: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只要认真落实素养立意,才能更好对接新高考。下面我以两汉时期社会发展为例谈一下核心素养下的一轮复习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叙写要以素养为导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树立素养目标,课堂才回去认真践行。我们应在日常的教学中认真去践行,把这些理念和目标落实于每一节课中。例如: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目,课标要求是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我根据素养立意对教学的指导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在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西汉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秦汉疆域的四至,说明秦汉时期中国疆域的演进;(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能够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重要意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探讨秦汉王朝解体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这个目标的叙写就体现了对素养的落实。
  当然对于核心素养的落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是要以问题解决的水平程度作为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避免将五个核心素养机械地分离;二是所制定的教学目标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通过教学能够达成;三是教学目标要有可检测性,能够衡量出学生通过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程度。
  二、高度重视主干知识,抓好知识脉络的梳理与落实
  一轮复习中要对基本史事及其原因、要件、评价等熟练准确掌握;重视对重大史实之间前后时空关联、因果发展等的梳理;要打破条目式、要点化学习的固化思维,注重加强对重要史事整体化、系统性的理解认知;高度重视对重要时空阶段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阶段特征、规律教训等的深入理解。
  历史学科中需要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在其中又以时间的逻辑顺序为重点和核心。因此,很多知识的梳理就应该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例如,两汉社会发展可从总体上通过时空梳理如下:










  在复习“两汉政治”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中央与地方机构的变迁:中央有三公九卿制到内外朝制;有郡国并行制到州、郡、县三级制(二)中央与地方的斗争:(1)平叛七国之乱(2)颁布推恩令(3)酎金夺爵(4)设刺史(刺史制)(5)察举制和征辟制(6)对边疆的管辖。这样就抓住了历史主线,培养了学生的时空素养,强化了必备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
  对于教材在主干部分空缺的史实,我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补充与整合。如汉代对边疆的管辖部分在处理时补充了下面一段材料:西域早期指东起玉门关、西抵葱岭的地区,后泛指包括今新疆与葱岭以西地区。西汉前期,西域诸国皆臣属于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国都转投汉朝汉武帝在乌垒设使者校尉,又在渠犁屯田。……东汉时期,汉和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永元六年(94年)七月,西域都护班超大破焉耆、尉犁彻底收复西域。让学生据材料指出两汉时期是如何对边疆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这一做法有何意义。通过补充学生对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结论的的形成体现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与生成。
  用历史发展主线,穿起有滋有味的糖葫芦。让历史课成为有血有肉的历史再现,在不断接近历史真实演绎中,把握历史的脉络,体味历史智慧,追求历史真蒂,落实历史素养。 
  三、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强化历史思维,落实学科素养
  刘芃曾讲到:“历史学科是很强的理性思维学科……历史思维的工作具有概括的方法、比较的方法、考证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思维工具,教材内容是死的,不会活。这种方法贯穿在整个试卷中。”
  这其实就是告诉我应多角度理解历史,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课堂、通过问题设计拓展学生的思维。我们讲课应“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在知识广度宽度深度上多下功夫,通过老师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通过老师的素养提升学生的素养。
  我在复习两汉政治一节是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1)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材料认为汉朝郡国并行制承袭了西楚。这就打破了学生固化思维,利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讲述汉代地方政治制度是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史记·吴王濞列传》说: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太史公亦云:吴王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载淮南厉王长,收聚汉诸侯人及有罪亡者,匿与居,为治家室,赐与财物爵禄田宅。材料是怎样看待郡国并行制的?这段材料反映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实施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这种认识就打破对教材的固化认识、破处了学生对教材的迷信,补充了教材中主干知识的空缺,是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这就很好的体现了唯物史观在历史课堂中的落实。
  素养的培养与落实必须细化与每一节课堂,落实于每一段文本资料、体现于每一道问题的设计。只要积极转变理念,认真钻研、积极践行,素养之花一定会开遍历史课堂。

  • 【发布时间】2019/5/19 20:04:46
  • 【点击频次】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