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例谈有效整合资源,找准品德教学的切入点

 

【作者】 郑群英

【机构】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品德小课堂、德育大世界。在品德教育中,我们应当树立“大德育”观,充分开发、有效利用并融合其他资源,通过关注教材空白点,丰润教材内容;捕捉课程的生长点,深植活动内涵;激发内心的敏感点,拨动情感之弦;抓住儿童的关注点,贴近儿童生活等方面进行切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健全人格,实现全方位的育人。
  【关键词】 大德育观;整合资源;切入点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向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充分开发、有效利用并融合其他课程资源,对于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生成性和教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品德小课堂、德育大世界。在品德教学一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做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树立“大德育”观。跳出就教材教教材的框架,整体把握教材,灵活运用,巧妙整合,形成教育合力。
  资源的整合,并不是指资源叠加,而是选择最合适、真正有效的资源。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将德育资源进行整合,可以从以下四点切入,提高资源整合的有效性。
  一、关注教材空白点,丰润教材内容
  “大德育观”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为使德育更加生活化,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品德教材,是学生学习的“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的教材观,关注教材中的空白点,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的相关资源及时的充实进来。利用其一个个“点”,科学地整合、重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生活经验,搭建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知识的“面”,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建构上并不是各种知识板块的简单相加,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有跳跃、交织、剪切等现象。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
  因此教师必须关注教材中的空白点,引导孩子有目的地去查阅资料,填补空白,从而从广度上拓宽儿童视野,从深度上加深其对课程的认识,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在教学《做班级小主人》时,教师捕捉教材空白点,适时补充公共空间意识,提醒孩子注意文明用餐、文雅休息;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教师抓拍校园内公共空间中的卫生保持情况及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的照片,有意识地渗透了保持环境、爱护身边的公共设施等教育,拉近了学生校园生活的距离。在教学《植物、动物和我们》时,我们结合春季出游活动,提醒学生文明低碳出行;走进大自然,关注植物和动物生长的环境和五水共治之间的联系;结合学雷锋日,走进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等等。这样的“补充”,不是“走秀”,而是实实在在的具有形神兼备的可操作性,将品德教育真正融入孩子的生活,成为最美小公民成长的乐园。
  二、捕捉课程的生长点,深植活动内涵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我们应该结合品德课程以活动为主的重要特点,引导学生各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随时捕捉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信息、社会动态、音像资料等,生成一些新的学习主题,使学生在有深度和广度的感知中感受并收获。
  如在执教《发展中中的城市》一课时,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很多关于环境恶化的图片、资料。这时马上有同学举起手问:塑料袋可回收吗?如果不可回收那它是有害垃圾吗?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还有哪些是有害垃圾,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我迅速捕捉到课程中的这一生长点,给学生布置了相应的实验任务:
  1.让学生同时把一个废弃塑料袋和一张废纸同时埋在泥土中,然后每天浇水,一周后再挖出来比较,比一比它们的腐烂程度。
  2.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有害垃圾的种类。
  由于这一实验是学生活动自发生成的,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自发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研究。
  通过实验,同学们比较了纸和塑料垃圾的分解难易程度,学生发现塑料垃圾在自然环境中不容易降解。通过社会调查,发现超市、美妍蛋糕店等都已经实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但是在菜市场、水果店等塑料袋的使用频率还是很大,而且都是不容易降解的塑料;还有很多同学收集了大量的动物因为误食了塑料垃圾而惨烈死亡的资料,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程度。在课后,我们又积极探讨了有害垃圾中废旧电池的一些情况,以下是孩子们调查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活动中及时捕捉活动的生长点,注重活动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设计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活动形式,让它延伸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发的探究内化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相信此时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已经深植心田。
  三、激发内心的敏感点,拨动情感之弦
  道德敏感是一个人德心、德行和德性的集中表现。小学德育主要侧重于对错、是非、真假、好坏的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立足生活资源,发现身边的道德教育素材,引导学生处处留心,事事用心,用敏感的心去唤醒内心的道德敏感。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如何拨动孩子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奏响孩子的内心最温暖的乐曲呢?在教学《有多少人为了我》时,我针对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的情况,事先把:爸爸、妈妈为让孩子有丰富的营养一大早起床早起为孩子做早饭、清洁工人为大家有整洁的环境半夜起床打扫、老师们在休息时间仍辛苦工作的场景录下来,做成DV节目配乐播放给学生看。在活动中教师巧妙地整合了生活资源,激发学生内心的敏感点,唤醒了孩子们柔软的内心,擦亮了孩子们的双眼,引导他们带着感恩的心去看,去听,去想,做一个有爱、敢爱、能爱的人。
  四、抓住儿童的关注点,贴近儿童生活
  长期的实践告诉我:要使德育深入人心,就必须留心观察儿童的学习情绪、兴趣,牢牢抓住他们对课程的关注点,进行聚焦、放大、提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进一步思考、体验、探究,真正实现课程与学生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一直追求建“和融、智慧、魅力”校园,做“德美、学广、行雅”教育的办学理念,其中德美是排在第一位的。为将德育落实到实处,德育处将品德课内容和学校的争章行动结合起来。如在《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中,我们就把这一内容与香樟树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即在校园内能保持环境卫生整洁、课间活动文明礼让便可得到“香香章”一枚。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一枚印章,这在孩子们眼里,那可是无价之宝。因为香香章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换取美美章、圆圆章、牛牛章,当牛牛章积攒到5个时,就可以佩戴银樟王的勋章了。到那时,不仅可以获得校长亲笔签名的课外书一本,还能和尊敬的校长拍照留念呢!
  又如在《孝心献老人》一课时,我们又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们献上一台节目。孩子们的心是善良的,娇嫩的,她们的付出需要得到大家的肯定。于是,我给送节目的团队们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香樟义工队。每一个参与公益服务的孩子不仅可以得到香香章一枚,更可以得到参与公益服务的荣誉证书一份。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更加高涨了。
  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年人不是孤立的,他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学校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把学校和社会、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积极地帮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总而言之,密切《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寻找适合加强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整合的切入点,可以有效地挖掘品德课堂的教育内涵,拓展品德教育的外延,使品德教育延伸到品德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之中,使思想道德教育变得立体,丰盈。
  参考文献:
  [1]王文英 《品德与生活、社会主题教学设计》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2]邬冬星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年6月版
  [3]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 【发布时间】2019/5/19 20:19:19
  • 【点击频次】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