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付春杏

【机构】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石角镇丰满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掌握语言文字,学会交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培养高尚的道德与情感的重要手段。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高效的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与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进行改革,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阅读的效率。
  一、落实新课程理念,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1.教师要改变的就是学生观。传统的语文教学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语文阅读有教师的条分缕析,不需要动脑筋,更不需要智慧。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追求脱离了现实要求,注重的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不是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小学语文,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和谐发展,教师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体验,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阅读收获,学生的自主阅读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心态下,从而产生巨大的阅读动力,主动地去探究和体验阅读文本,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完成高品质的自主阅读。如教学《小猴子下山》,课文批评了小猴子见异思迁、一无所获的行为。但有的学生认为小猴子见到桃子,就丢弃玉米摘桃子,桃子比玉米好吃。见到西瓜又丢掉桃子去摘西瓜,西瓜又比桃子好吃。小猴子见到小兔子,觉得小兔子比西瓜更好,于是又去追小兔子。小猴子这是一种追新求异的正常心理,如果死守着玉米不放,不可能体验到桃子的甜美、西瓜的甘甜和小兔子的好玩儿,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敢于舍弃、敢于发展的创新精神。教师创造的宽松氛围,树立的正确学生观,放飞了学生自主阅读的思维。
  2.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尊重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语文教材把各种风格流派的文章集美于一身,目的是让学生接受形式多样的高品位的文化熏陶,但许多教师把教材定位于知识的解读,充分注重工具性一面,受到考试、分数、升学等应试教育功利思想的冲击,严重制约了学生自主阅读中个性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把文本的解读统一到教师或教参制定的标准答案上。阅读教学的一切都围绕知识的掌握而设计,忽视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开发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生命健康成长的阶梯。如《琥珀》的教学,不应把重点放在琥珀的形成上,而应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如何正确合理进行科学推测,怎样有条理地清楚地叙述事件推想的经过,如何准确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推想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表达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和思维的方法。
  3.教师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学生的自主阅读中,不再是教学的中心,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思想。教师参与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学生的自主阅读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阅读空间,实现阅读中立足文本的超越。例如《狐假虎威》的阅读,学生对狐狸的做法很同情和欣赏,认为如果狐狸不采取这种方法,那只有等死。相反,狐狸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表现出了超常的机智和勇敢,这样才逃过了劫难,这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探究,发展个性化思维
  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把阅读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阅读质疑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敢于批判,形成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径之一。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可以思考文本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表现手法及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的成功之处和不足的方面。找出课文中值得自己借鉴学习的方面,提出可以改进的方面,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认识。如《琥珀》的教学,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开展批判性阅读,对科学家假想的琥珀形成过程提出了质疑:首先是松脂不可能一滴滴的掉下来,应是从老松树上慢慢地渗出来;其次,不可能被松脂包裹住的苍蝇还能伸腿,以致在腿边形成几圈黑色的圆圈。因为,松脂相当粘稠,苍蝇被包裹之后,无法在动一动。学生的推想为:一只苍蝇不小心被粘稠的松脂粘住了,它拼命挣扎,腿边出现了几圈黑色的小圆圈。一只蜘蛛发现了苍蝇,它想享受一顿美餐,不料却被松脂牢牢粘住动弹不得。松脂又渗出来了,一天天地不断渗出来,完全包裹住了苍蝇和蜘蛛。
  三、促进自主体验,在体验中深刻感悟文本,提高阅读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材中所选是课文都是锦绣华章,文质兼美,而且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需要学生去认真探究、体验和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性自主阅读。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教师总结:“凡卡美好的希望寄托在给爷爷的信上,但这封没有地址和收信人姓名的信,爷爷怎么能收到呢?”这时一位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认为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因为邮差和凡卡的爷爷很熟识,可能凡卡的爷爷还多次向邮差打听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所以邮差一看到信就可能知道是凡卡所写的”。文本揭示了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如果学生的推论成立,那么凡卡是否能过上幸福生活呢?这里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即使凡卡的爷爷收到凡卡的来信,又会怎样呢?学生深入地思考:凡卡的爷爷已经穷困潦倒,无力抚养小凡卡,才把他送到城里去当学徒工。凡卡不写信,他的爷爷也非常清楚凡卡的遭遇,只是实在没有办法。凡卡的爷爷收到信,也无能为力,无非增添一份悲伤罢了,罪恶的社会决定了凡卡的悲惨命运。这种在体验中感悟文本的阅读,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 【发布时间】2019/5/19 20:20:39
  • 【点击频次】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