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作者】 吕翠冬

【机构】 广西陆川县乌石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没有一支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从现实和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满足不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其现状令人堪忧。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当前,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确立的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方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升为义务教育战略性任务的高度,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没有一支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就谈不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此,近年来各级政府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和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为解决农村教师编制短缺问题而设立“特岗教师”岗位,为均衡配置教师而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而加强教师培训等等,这一系列举措对促进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从现实和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远远不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甚至其现状仍然堪忧。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经历和调查①,就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决不能忽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并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堪忧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达到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的相对均衡。而在教育资源中师资又是最重要的资源。国内外的经验反复证明,“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是和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分不开的。”因此,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是看教师队伍是否均衡,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堪忧,而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会影响到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优秀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生活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工作积极性,造成农村优秀教师大量减少和流失。据我们对一些艰苦地区学校的抽样调查表明,50%的校长反映近年来有教师流失的情况,并且认为流失的主要是骨干教师和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甚至有的地方由于教师的大量流失,致使学校无法正常开课,有些村小只剩下一个“留守”教师。农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加剧了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短缺,尤其流失的大多是优秀年轻教师、骨干教师,造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严重不均衡,这无疑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高校毕业生以“资教生”的身份补充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但是,一些资教生对农村地区的艰苦生活缺乏足够了解和心理准备,有的任教不到一个月就离开了,在一些偏远山区甚至出现“上午来、下午走”的情况,未满3年便离开的资教生不在少数。由于缺乏应有的政策约束,以及资教生的特殊身份和他们资教结束后的漫漫前程,地方政府和所资教的学校对资教生的离去既无可奈何,并且一般也都表示理解。所以,“特岗计划”、“资教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质量,也难以弥补农村中小学教师大量流失和减少所带来的缺位。
  (二)教师年龄老化现象严重
  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是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前提。年轻教师充满活力,敢于大胆创新,中年教师年富力强,是学校的“中流砥柱”,老教师经验丰富,更能起“传帮带”的作用。三类教师如果按一定合理的比例组成,达到老中青有效结合,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进农村教育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但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老化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学段越低,学校越偏远,老化的程度越严重。从年龄结构上看:50岁以上的老教师居多,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很少,一些农村偏远薄弱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50岁以上。“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正是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的真实写照。大部分农村教学点教师都面临退休,农村教学点位置偏僻、文化娱乐设备缺乏,绝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去那里任教。因此,教学点师资老龄化问题令人担忧。
  (三)英、音、体、美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
  英音体美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来讲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一些农村中小学,由于教师资源匮乏,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这些课程形同虚设。,农村学校的音体美及英语教师资源异常紧缺。县现有57所农村小学,其中48所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52所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47所学校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很多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名存实亡。在这57所农村小学中,仅有28所学校配备专职的英语教师,很多学校的英语课大都由一些非专业的教师兼任,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相比之下,县城学校的音体美和英语课程的开设效果则要远远优于农村学校,不论小学还是初中,音体美及英语课程都能按照国家要求开足开全,有些学校还利用自己的师资优势办出了特色。
  (四)受过正规教师教育的教师少
  尽管目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但大多是通过函授、自学考试、民师转正等途径获得的,其所学专业与所教授学科往往不一致,所教非所学。以江西省C县三都中心小学为例,该中心小学下辖6个村小,共有61名教师,学历达标率100%,但只有17位教师是正式师范学校的毕业生,42人是民办教师转正和原机械厂工人转岗过来的,还有5人是顶班参加工作的。广西南宁市A县是一个教育较为发达的县,2007年通过国家级“两基”复查验收并获自治区“两基”工作先进县,被评为自治区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该县现有专任教师5093人,其中1000多人是2006年未经选拔由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的。由于大量教师是由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导致教师整体素质下降。不仅广西A县如此,在其它省的一些农村中小学至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代课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堪忧的原因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影响,又有历史形成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必须进行系统的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倒挂的直接影响
  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由于地域广、校点多、规模小,所有学生按区域分散在不同学校上学,所以相同数量的城乡学生在农村就读的学校数要多于城镇,所需要的教师应多于城镇,在教师编制标准上应适当倾斜。但长期以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不仅没有倾斜,甚至出现城乡倒挂的现象。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4号)规定,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小学、初中师生比为1∶23、1∶18;县镇为1∶21、1∶16;城市为1∶19、1∶13.5。按照这种倒挂的编制标准计算,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中小学教师名义上的超编和实际上的缺编现象。如河南省A县现有教师3705人,河南省编办给A县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是3045人,而实际缺编1499人。全县不足100人的农村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80%,不足50人的农村小学占全县小学总数的50%。此外,国家规定在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计算机课和英语课,而仅开设这两门课该县就需要新增200名教师。既要就近入学,又要开齐课程,占用教师自然较多,这就是名义上的超编和实际上的缺编。可是,按照教师编制标准,A县教师总数的确是超编了。超编就不能补充,这是政府编制部门定的一道“铁杠杠”,谁也无法逾越。农村学校教学点多,理应配备更多的教师,但现在的情况是,农村教师的编制少于城市学校。尽管自2009年,我国开始启动教师编制改革,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但目前大多数省份只不过是按原县镇和农村编制标准统一,少数省(区)城乡按师生比1∶19的标准确定教师编制。义务教育实行城乡统一的教师编制标准,对于缓解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于农村小规模学校,尤其是对教学点来说,采用这种统一的编制标准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加之不少县由于财力不足,难以支付教师工资,长期处于有编不补的状态,所以多年来一直没有新教师补充到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一个多年来没有新人加入的职业群体,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平均年龄的老化。
  (二)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相互分离的三权制衡
  与中小学教师编制城乡倒挂密切相关的是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的相互分离。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是指教师编制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管理的任务和目的。具体来讲: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是规定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编制部门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各管理机构职权的分配以及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师编制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我国现行的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是一种人权、财权和事权相互分离的三权制衡体制。在这样的编制管理体制下,教育部门虽然管理着诸多教师,但却没有招录教师的权力。财政部门只认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编制部门核定一个编制,财政部门即拨一个教师的经费。编制部门自然是按照上级文件规定的师生比严格把关。按现行规定,未经省级政府批准,各市、县不得突破中小学机构编制总额。因为有编制这道坎,并且多年不变,虽然学生数量变化了,课程变化了,教师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变化了,但相关部门根本不了解这些,也根本不管这些。编制就如同一个“紧箍咒”,正在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学校也招不进来;因为有编制这把保护伞,即使再差的教师,或者在编不在岗,教育部门也无可奈何。这就使得一些学校出现了“虚超编”的假象,领工资的和实际在岗的教师不是一个概念。一边是事实上的超编,一边是现实中的缺编,老的退不掉,新的进不来,教师不流动,如同一潭死水。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始终都无法跨越这道坎。超编了,就不能进人,只能等待自然减员,什么时候将超编数自然减到上面规定的编制数了,什么时候才能补充新教师。教师招聘是补充教师的一种途径,但是如果没有编制,就不能招聘。即使有了编制,但如果地方政府为了省钱而不往上申报,教育部门也是无能为力。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的必然结果
  教师待遇的高低,是教师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教师能否解除后顾之忧、全心全意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一定要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特别要注意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因为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各级教育中年限最长、所有人必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及基本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他们的一生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产生着基础性影响。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角度看,只有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待遇,才能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并为教师合理流动提供长效保证。但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社会地位不高,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尊重;另一方面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处于一种流动状态:即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无序、单向流动,或者通过下海经商、考公务员和考研等形式离开教师队伍。农村地区教师人心思走、大量流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现实。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是否愿意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即教育劳动力是否供给;是否安心农村,教师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实际劳动的供给,即付出多大的精力教学,取决于从事教育事业和付出教育劳动所能得到的报酬,也取决于其过去人力投资的现在收益。这与其所得的报酬水平有关。报酬与劳动在与其他行业劳动付出与所得之间横向比较的过程中平衡,如果农村教师报酬与教育劳动付出之间相差较大,人们就不愿选择农村教育职业,也就是说劳动力有不愿向农村教育供给的行为;目前从事农村教育职业的教师,也会努力从农村流出,停止对农村教育的智力和体力供给。这不仅在我国是这样,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教育的初始阶段,也出现过由于农村教师地位和待遇偏低,致使农村教师队伍不稳的情况。所以,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低下,是造成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义务教育的主要原因。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计划研究所所长菲利普·库姆斯更是认为,“允许教师工资落后于其他人员的工资是自取失败,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丢失很多最好的教师,然后补充以才能较差者。
  总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堪忧,尽管原因相当复杂,但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教师编制管理体制的相互分离,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负面影响,城乡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差距过大,是其最根本的原因。 
  • 【发布时间】2019/6/11 20:07:34
  • 【点击频次】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