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 周金英

【机构】 广西陆川县温泉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概念性知识不但非常重要,而且在教学中有一定难度,因为大多数概念都比较抽象,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有一定差距。因此,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之所以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操作学具,人人动手,这样思维可随之展开,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操作学具学数学,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主探究,自己动手,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的要点就是要学的新知识、新观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揭示,知识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就把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探究的精神。
  一、动手操作的同时伴随大胆猜想
  数学知识一经被阐明和证实,尤其是作为教学内容写在教科书上,它就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省略了隐含在其中的有丰富内容的思维过程。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时,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上,是和盘托出,还是跟着学生走,还是让学生“再创造”出来,这都是教师一念之间的事。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一个公式,让学生按公式去求周长,学生也会很容易掌握,我没有按着教材上的步骤,而是大胆地尝试,刚开始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用2根长是5厘米的小棒和长是3厘米的小棒去摆长方形,小组合作,并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发现5厘米的小棒摆的实际上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长,3厘米的小棒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已初步发现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和宽是有关系的。根据这种关系,大胆的让学生猜想一下,求长方形的公式是什么呢?这里老师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方法。富有创造力的思考,不仅能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增加了学生自强自信的意识,摆脱了老师和课本所限定的思维圈子,灵活多变的思维应运而生,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猜想,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想象空间,可见猜想是创新的“前奏曲”,所以我们要重视猜想。
  二、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生揭示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后,传统的教法往往到此止步运用大量的练习里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但是有的学生出现了怀疑,是不是求所有的长方形周长都可以这样算呢?他们产生了要验证的欲望,看一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时老师就让学生用不同长度的小棒随便摆长方形,得出了很多种摆法,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大胆验证,学生确信不仅前面课上出现过的长方形周长可以按公式计算,而且自己随便摆的一个长方形,周长也可以这样计算,更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理解,也使学生确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规律形成的全过程,从而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品尝到思维结果,还欣赏到思维过程的无限风光。让他们感到,他们的一次次地发现竞与数学家们不谋而合,学生将是多么自豪,自新型无形当中就提高了。这样学习数学,又怎么不让人乐学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动手操作通过对比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亲身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让他们积极的动手、动脑。大胆的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老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倍感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苦学”为“乐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练习中,我安排了这样一题,先用公式计算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再用小棒去摆一摆,看一看这个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然后让学生用4根4厘米长的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猜想该怎样计算?学生经过计算后,发现两个结果完全一样,学生通过比较,学生得出结论,虽然结果一样但运用的公式是不同的,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动手操作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课内知识,更要关注课外拓展、延伸,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在一组练习后,认为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非常得方便,到底有什么运用,学生产生了要算身边物品周长的欲望,“学数学就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会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就不需要再去数,计算起来也非常得快,这时候,我就放手让学生去量身边物品的长和宽,再求出它的周长,或者做妈妈的小邦手,帮助妈妈计算桌布四周所需要花边的长度等等,真正体会到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运用范围非常地广泛,学生的成就感加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更为高涨。可见激发兴趣,少不了动手做。
  当然,教学过程中的动手操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由于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限,往往抽象出的概念缺乏科学性,这都是正常现象。教师要耐心的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即增长知识,又发展能力。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动手操作更是数学教学的好帮手。
  • 【发布时间】2019/6/11 20:14:17
  • 【点击频次】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