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虚实结合 别有洞天

 

【作者】 刘风梅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虚与实是文学艺术广为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虚,多指空灵超脱或引人产生联想、补充的笔墨;实,指真实具体的描绘文字。构思行文过程中.虚笔与实笔兼使,二者密切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这种技法即所谓的“虚实相生”。我国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论诗有言,诗家写景“必须写得又清真又灵幻”。
  考场作文,从命题的内容看,无非分为两类:一类是实,即以某种实际存在的事物为话题,也就是说所提供的题目、材料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等,如以“镜子”、“澡堂”、“人与路”为话题,便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虚,即以某个抽象的概念、词语或句子为话题,也就是说文题是虚拟的、隐喻的,如以“幸福”“公平”“尺度”为话题,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我们都要坚持“化实为虚、化虚为实、虚实结合”的十二字方针。
  化虚为实: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上词句,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使抽象的,无形的,概念化的一些东西转化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这恰恰是写作的一种技法,对于比较虚的命题就可以采用化虚为实、虚题实写的方法。考生要在命题的范围之内,展开具体的议论、阐述、证明等等,或者以感性的材料来丰富这个命题。也就是说,考生在构思的时候,要把命题的有关内容一一地加以具体化。
  化实为虚:
  中学生写记叙文,大多数选材较实,但是,最具有主题潜能的材料,往往是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如《白杨礼赞》。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澡堂》一文。
  《考试大纲》发展等级中就有“意境深远”的要求,其中的“深”,就是要能深刻、透彻地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远”,就是要做到言已尽而意无穷,使人产生悠长的回味和遐思。具有深远意境的作品,总是令人浮想联翩,把玩不尽。化实为虚无疑是最佳方法。
  虚实结合:
  在考场作文中,虚实结合处理得当,不但扣题紧,更能使立意深。如“走出小屋”这样的题目,考生大多知道“小屋”虚指“困境、挫折、束缚”等,但实际写作的过程中若撇开“小屋”不谈,又让人觉得离题太远或是扣题不紧。只有“小屋”与“困境”相结合,才能妙笔生花。如《伸出你的手》,既实写了伸出的手,又虚写了给予的爱,两者完美融合就是佳作了。
  • 【发布时间】2019/6/11 20:21:31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