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高中历史思想史教学中“人”的重要性

 

【作者】 刘 波

【机构】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思想史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八个单元中占了一半的比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传统的思想史教学往往强调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是,思想史并不是政治史、经济史的附庸品,它自身有自我转化的资源和可能,历史是在各种因素相互影响下向前发展的,我们在思想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这里的“人”包括两个方面,历史中的“人”(思想家)、课堂中的“人”(学生)。
  【关键词】 思想史;历史中的“人”;课堂中的“人”

  思想史在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八个单元中占了一半的比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李惠军老师曾经说过:文化史的教学,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不仅靠技巧,甚至也不只是靠简单的常识,还需要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辨证的智慧。只有当思想敏锐地走动时,注入在文化时空坐标中生命关照的历史主题才能涌现出来。然而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过多强调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这种说法虽不无道理,但是,思想史并不是政治史、经济史的附庸品,它有自我转化的资源和可能,各种因素相互影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说:历史行动发轨道就由思想所创造的世界观念决定着。 这实质上体现了历史存在与历史意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我们在思想史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从“人”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这里的“人”包括两个方面,历史中的“人”(思想家)、课堂中的“人”(学生)。
  一、 历史中的人
  1、生平简介
  归根结底,思想是由人创造的,离开了人,思想变得空洞了,而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离开了他所处的社会时代,人也就成为空洞的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诠释思想的内涵,只有把思想、人和社会时代紧密结合。但是受篇幅和体例所限,教材对历史人物的介绍往往只限于生卒年月、名号和籍贯这些最基本的历史信息,而对人物的生平却很少涉及。其实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对一个人思想的形成固然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早年的人生经历也在其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对人物思想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这些先贤的代表思想,就有必要对他们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思想家生活的环境和经历,并深刻理解他们的主张。
  如在讲授宋明理学时,补充朱熹的生平大事年表





















































  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他一生学习并深受佛老思想影响,博览经史,治学严谨,著作宏富,并且在训诂、考证、注释古籍,整理文献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朱熹所生活的南宋时期,整个社会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鲜廉寡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据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朱熹的理学的含义及具体的思想内涵。
  2、 人物肖像
  如在讲文艺复兴背景的时候,笔者会用这样一副肖像图
  这张图片是中世纪人物的肖像画,人物脸部线条比较地僵硬可以看出他的绝望,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之一,“黑暗时期”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压抑人性。
  而在讲文艺复兴的“美术三杰”之一拉斐尔时可以用下面一张图
  这是拉斐尔的代表作,此时的人物肖像线条柔和,面部表情丰富,圣母的慈爱,人性的光辉,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3、思想家的墓葬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泰斗,一生为思想和言论自由而战,他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后事做了嘱咐:把棺材一半埋在教堂里,一半埋在教堂外。意思是说,上帝让他上天堂,他就从教堂这边上天堂;上帝让他下地狱,他可以从棺材的另一头悄悄溜走。在他去世之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直至197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可见伏尔泰是思想岁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拓展了人类的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4、思想家的作品及言论
  思想家们的作品及言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的哲学意蕴隽永悠长。不仅对当时也对后世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在讲启蒙运动一课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补充思想家的经典名言如下: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伏尔泰的朋友们》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社会契约论》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论法的精神》等。
  二、 课堂中的“人”
  新课标指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历史教育应以课堂中的“人”为主体,在第一部分历史中的“人”补充人物简介、人物肖像、思想家的墓葬、作品及言论等就是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尽量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带领他们理解先贤们的思想。除了上述方法外,笔者认为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联系生活
  过去的历史虽已离我们很遥远,但它能与我们身边的现实发生密切联系。在这一环境下,学生就很容易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寻找新知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实现历史问题的生活化,生活经验的历史化。
  如在讲百家争鸣一课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区别时,笔者引用了以下一段教学设计
  师:你觉得你的父母能做到爱别人的孩子超过爱你们吗?
  生:不可能。孩子是自己的好!
  师:你能做到爱别人的父母超过爱自己的父母吗?
  生:很难。人常说:“狗不嫌家贫,子不嫌母丑。”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爱自己的父母是人之常情,天经地义。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爱是有差别的,有亲疏之分。
  由于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一个教材中的难点,就这样在师生轻松有趣的对话中解决了。
  2、讲述故事
  历史是充满故事的,讲历史串成一些精彩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及中学历史课程编排特点,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极大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并且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生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必修三中涉及很多人物的代表作及思想可以引用一些故事,例如“鹅湖之会”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在认识论方面的差异,同时也能感受先贤们对学术的执着。再如《墨子·公输》的故事又使我们为墨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精神所感动。
  历史教育教学的实践表明,“人”在思想史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无论史历史中的“人”还是课堂中的“人”,只有充分挖掘历史中的“人”并发挥课堂中的“人”的主动性,思想史才能更加活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英]爱德华.历史是什么[M].吴柱存,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81:57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2012(11))
  [3]刘俊利.学术和历史学与中学历史学科素养[J].教育评论与研究,2010(11)
  [4]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发布时间】2019/6/11 20:24:54
  • 【点击频次】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