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模块的整合

 

【作者】 张月平

【机构】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读多元智能与课程整合

  【摘 要】 自从江苏地区开始试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新教材以来,在教育界、在教师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有褒有贬,其中更多的是认为新教材给实际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能够做的不是回避困难,而是迎难而上,细心钻研以求得创新突破。
  【关键词】 模块;整合;历史;新教材;教学

  一、新教材的研究与教学之过去篇:结构体例带来的困惑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大多数人很好奇以后的历史课将教授什么内容,却很少有人思考结构改变后的历史课堂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
  乍看现行整套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史的模块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新教材无非也就是旧瓶装新酒。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模块到模块,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例如历史必修一,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选材表现的主体是人类的政治活动,探讨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和人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以及思想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讲政治如何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思想文化呢?
  例如在必修一第一课中讲到分封制时,课文是这么叙述的:“在分封制下,……,一些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分封制作为中国早期的基本政治制度,瓦解的原因是什么呢?书中没有交代,“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这么一段话只能说明分封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不能充分说明分封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虽然课标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其中的来龙去脉,但是这有可能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误解,认为分封制就是这么一回事,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授课时,必要的要把必修二中关于经济制度方面的东西搬出来简单地讲讲。作为上层建筑,分封制是建立在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井田制的基础上的,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井田制先遭到了破坏。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分封制”的教学只是其中一个例子。看看必修一每个单元的内容,古代史部分内容,基本上是讲“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其中多少可以看到一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影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还是可以用来解释一些来龙去脉的。而到了近现代史部分,基本上都是一些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在当时的时事影响,已经单纯是在谈政治了。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要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是一个整体,被肢解了以后再用什么掩盖也是残缺的,模块结构也不过是件华丽的外衣而已。历史不是并排的抽屉,历史不是空中楼阁,没有了灵魂的填充,没有了基础的架构,历史就不成为历史了。
  从上面的例子看,倒发现了另一个问题,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占用课时,造成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必修一中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修一讲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必修三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又如必修二中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潮;再如必修一最后一个单元是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二最后一个单元是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它既是一个实践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命题,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割裂开了讨论全球化显然是不全面的。在一个地方学了一个概念,过一段时间在另一个地方又看见它了,如此下来是知识的覆盖呢还是知识的组装呢?对学生来讲肯定造成了不小的困惑。
  新教材编写除了在结构上有专题性这个特点外,在体例上还有这样一个突出之处就是“中外合编”。以往中国史和世界史都是分册编写的,而按新课标编写的历史新教材的九个模块,都采用了合编的手法,必修是“先中后外”,选修则是按时间顺序排列了学习内容。这样的形式,我们没有办法从新课标中得到指示说它是想达到怎样的一种目的,惟有认真钻研分析,结果发现这么个问题,所谓的中外合编实际上是只“合”而未“编”,就像是把沙子倒进水杯,沙还是沙,水还是水。中外合编的意义也许就是要加强学生的横向联系比较历史的能力,扩展全球性的历史视野,但“合而未编”的历史教科书缺乏必要的整合,中国史仍是中国史,世界史仍是世界史,要从宏观上去驾驭教材,教材的编写有没有考虑读者(普通中学生)的能力水平呢?
  总之,专题史结构的历史新教材,史实割裂,时序混乱,内容重复,中外合编的体例又是光有外在没有实质,这不管对教师组织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增加了难度,笔者想关于新教材的编写是否能够继续地改进以适应教学呢?
  二、新教材研究与教学之现在篇:创新在于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
  新课改既然没有停步,新教材既然还在试行,我们历史教师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创新是历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很重要。要教他们学会构建一课、一单元以及一专题的知识结构图,把纷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能够横向联系的概念可以在知识结构图的旁边作好标注。长期坚持下来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虽然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总体来说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纵然形式多变,基础内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抓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到真正面对的时候是否应该会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

  • 【发布时间】2019/6/11 20:47:20
  • 【点击频次】417